今天跟朋友吃饭,朋友问了我一句话:
“君临,你说今年是不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了?”
“哦,为什么?”
“我最近看了一个观点,就是说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可能越来越糟,今年虽然相比于以往可能是比较差的一年,但也有可能是相比起往后日子中最好的一年了。”
“有什么逻辑支撑吗?”
“有啊,GDP破六、美国打压、人口老龄化、各行各业感觉都在萧条……”
我沉吟半响。
近期,中国三季度GDP数据出炉,6.0%,创下27年新低。
尤其是连着前三季度来看,一季度6.4%,二季度6.2%,三季度6.0%,逐级下滑。
直接造成A股一阵萧瑟秋意,信心涣散。
更重要的是,消费市场的萎靡,似乎是要进入一场漫长的寒冬。
今年9月份,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为53个,较上月减少2个,上涨城市数量连续4个月减少;
二手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为40个,较上月减少3个;二手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为28个,较上月增加8个。
房市正在冷下来。
9月份,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我国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为178.1万辆,同比下滑了6.5%;1-9月份,中国乘用车市场的累计销量达到了1478.2万辆,同比下降8.6%。
虽然9月销量环比8月上涨了14.0%,但由于9月是每年旺季的开始,这个环比增速其实是最近20年来环比增速最低的。
显然,车市连续了两年的酷寒依旧。
9月份,根据市场调研公司亚智的数据,国内手机销量为2805万台,同比下降高达19%,环比下滑了13%。
其中,华为(包括荣耀)手机销量953万台,环比8月份的1250万台下滑24%;小米手机销量289万台,环比8月份的354万台下滑21%,再创新低;此外,OPPO和vivo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各行各业都在感受着刺骨的寒风。
而且,按朋友所指出的,美国打压、人口老龄化,都是真真切切在发生的事情。
中国经济似乎又一次来到了晦暗不明的十字路口。
1
中国经济发动机的冷却,我们身处其间的每一个人,都逃不掉。
随着GDP的破六,下一个季度的“五”已经是触手可及。
这让许多人的幻想被打破。
以前我们老是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会长期走“L”型。
感觉好像能够一直保持着六匀速前进,甚至熬过这个阶段,还能回到7和8似的。
但这个想法,却是不切实际的。
君临要指出的是,未来,中国GDP增速只会逐级向下,从6区间迈入5区间,然后4区间,3区间……
万有引力不可违。
那个狂飙突进的两位数增长的黄金年代,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么,我们是要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去了吗?
也不是。
据君临的观察,在当代的世界变化中,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最类似的是韩国,过去几十年韩国的GDP变化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数据。
韩国经济1960年代开始起飞,走的是出口代工模式,先后经历了食品-纺织业-房地产重工业-汽车和电子产业崛起等四个阶段。
可以说,韩国经济的1960-1999年,基本上跟中国经济的1980-2019年的四十年是类似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韩国经济崛起的1990年代,韩流崛起、现代汽车和三星手机陆续闯入中国人的生活场景中,这似乎是一个美好的年代。
但其实不是,在韩国的经济史上,这是一个艰难的年代。
1992年,韩国GDP增速第一次从两位数的10%以上跌到6.18%,近乎腰斩,堪称“断崖式”下跌。
韩国政府无比恐慌,不久就推出了加杠杆政策,为财阀们提供隐性担保,鼓励财阀们加大投资力度,保持社会的稳定。
社会上的钱又多又便宜,于是各大财阀都启动了疯狂的扩张计划。
三星砸了30多亿美元造车,首批24万辆车却卖了不到5万辆,大都还是三星员工自己买的。
1995年,韩国前30家财阀平均负债率高达428%。
到1997年,韩国外债高达2000亿美元,其中短期债务就超1000亿美元。
这个时期,韩国社会的心态也极其浮躁。
上至大妈,下至小孩,都穿金戴银,追逐进口奢侈品,人们有了钱就炒房,成群结队去海外赌博,整个社会沉浸在一片投机的焦虑之中。
夜夜笙歌,醉生梦死,跟我们这个国家最近十年的状态一样一样的。
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亚洲金融风暴,财阀们资金链断裂,在外力作用下强行去杠杆,暴雷声阵阵。
千禧年,韩国人是在痛苦的供给侧改革中开始的。
2000-2004年,韩国GDP的平均增速是:5.74%;
2005-2009年,平均增速是:3.62%;
2010-2014年,平均增速是:3.74%;
2015-2018年,平均增速是:2.86%……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20年,韩国经济最终还是不敌万有引力,从5到3、2,逐级下台阶。
但这20年,也是韩国经济极为不平凡的20年,其人均GDP从1998年的8085美元起步,跨越了1万美元、2万美元,最终在2018年到达了3.14万美元的中档发达国家阵营。
2
是什么力量支撑了韩国的崛起?
人种吗?文化吗?中国人的劣根性,韩国人一个都不少。
韩国的老龄化程度比中国更可怕。
1970年,韩国的出生人口超过100万,1987年,出生人口下降至62万,2001年,出生人口下降至55万,2018年,出生人口已经下降至32万。
比起半个世纪以前,韩国的年出生人口下降了70%!
【韩国历年出生人口数】
根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数据,韩国人口将于2028年达到顶峰,此后步入负增长时代。
2067年,人口将减至3900万,在世界总人口占比将由0.7%降至0.4%。同时,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高达46.5%,老龄化位居世界第一。
但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韩国依然实现了向发达国家的晋级。
这里面的关键力量,第一是经济的集中化。
我们知道,GDP增速放缓,说明市场的天花板越来越近了。
你或许会以为,蛋糕就这么大了,竞争自然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会越来越难熬。
其实并不然,竞争激烈、利润率的下跌,都只是暂时的,这个过程通常是3-5年,我们称之为“转型期”。
转型之后,亏损者退出,行业龙头壮大,赢家通吃,进入垄断时代。
只要技术不发生突变,游戏规则继续,垄断企业就可以提价、利润率提升、股价上涨,不断循环。
在韩国,是五大财阀垄断经济;
在美国,是漂亮50概念的崛起,支撑了连续30年的大牛市;
在中国,这些活下来的行业龙头,我们称之为“核心资产”,深受资本市场的追捧。
君临观察过去三年的上证50、沪深300、中证1000指数,明显可以看出,从增速上来看,上证50>沪深300>中证1000。
细细研究公司业绩也会发现,越是大型行业龙头,平均利润增速越快。
于是当各行各业都被龙头盘踞的时候,蛋糕虽然不怎么增长了,GDP增速虽然下来了,但是整体利润增速却开始上行了。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
3
另一边厢,那些退出者开始向新兴行业转移。
就像当年衰落的农业一样,失意的、抱怨种田赚不到钱的洗脚上田者去经商、跑贸易。
新一代的制造业失意者,开始向服务业转移。
问问我们自己,或者一二线城市的中产阶层,当你们的房子、车子、手机都已经拥有以后,你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以君临自己为例子,主要的支出花在了三个方面:教育、旅游、金融。
教育支出是不可少的,孩子读私立学校,课外兴趣班、K12培训,毕业后的自我投资,商学院、知识付费,林林总总,一年几十万。
旅游一年两次,一次国内,一次国外,一次十几天,全家几口人,一年的支出也不少于10万。
剩余的钱,就花在金融理财上了,追求的是一个稳定增值。
君临相信,这不是自己的个人现象。
据《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在全国范围学生家长中收集了有效样本5万余份调查,
其中教育支出占20%以上的家庭年收入,20%的学生就读私立学校,43%的家庭教育支出中辅导班占比最大,61%的家长有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意愿。
很明显,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产阶层的普遍消费状态,当物质消费饱和之后,更多的支出将向精神消费和投资转移。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能明白像中公教育、好未来、新东方等教育行业龙头的股价坚实基础了。
再对比一下,2018年美国GDP中服务业占比80%,而中国只有52%,就可以发现期间的精神消费增长空间有多大了。
4
传统行业在集中化,消费需求从物质向精神升级。
除此之外,还有一股力量。
前面说了,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的表象之下,则是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升。
197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多少,你知道吗?
1.55%。
百里挑一,天之骄子。
一直到1994年,这个数字才第一次突破5%。
然后是1999年,突破10%。
2005年,突破20%。
2010年,突破25%。
2012年,突破30%。
2015年,突破40%。
2018年,这个数字为48%,两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能读大学了。
很明显,2010年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进入了快速提升的时代。
教育对一个国家生产力的提升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
2017年的数据,全世界高等教育入学的平均比例是37.9%。
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在这个数据以下,比如印度是26.9%,南非是20.5%。
垂垂老矣的欧洲和日本,大多在60%区间,比如日本是63.6%,德国是68.3%,法国是64.4%。
发达国家中,经济增速最快的两个国家,也是高等教育入学率最高的两个国家。
美国88.8%,韩国93.8%。
1980年,韩国的这个数据只有可怜的15%,然后花了十五年,才在1995年提升到跟我们目前阶段相似的55%。
接着仅仅只花了7年,就大幅跃升至87%。
正是因为大力对高等教育的超前投资,才有了2000年之后韩国科技产业的全面崛起。
这种势头,在我国的科技产业中,目前也能看出苗头了。
比如上游的论文数,2016年中国学者发表的SCI论文数为43.6万篇,首次超过美国学者发表的40.9万篇,跃居世界第一。
目前,世界上每五篇学术论文,就有一篇发表自中国。
这个数据的背后,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研发人员,另一方面是科研投入的经费增加。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报告,2014年,中国高校理工科毕业生数量为165万,美国为74.3万,中国已经是美国的两倍。
科研经费方面,自2000年以来,中国年均增长18%,美国的这一增速仅为4%。
2016年美国的科研经费为4960亿美元,占全世界支出(1.9万亿美元)的26%。中国居第二,支出为4090亿美元(全球占比21%)。
两者也已经越来越接近。
还有下游的科技创业市场。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全球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科技初创企业有494家。
其中,中国206家,美国203家,中美两国成为世界上独角兽最多的两个国家。
更重要的是,中国第一次在独角兽数量上超过了美国。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据。
5
美国的打压呢?
与中国进行科技产业的脱钩,深挖护城河,已经是不靠谱的美国总统的必选动作。
后果如何?
以最近被列入黑名单的一系列公司为例。
开始的时候,中兴、晋华由于没有准备,猝不及防,瞬间跪下;
到华为的时候,已经有准备了,提前抢购了一批进口零部件做缓冲,能坚持个一年到一年半的样子,并在期间加大研发投入,全力补短板。
2018年下半年发布的旗舰手机mate20,还有大量的美国芯片和零部件,但到了今年的mate30版本,大量的美国零部件已经被替换。
比如逻辑芯片、电源芯片、射频芯片等核心环节,都已经改由旗下的海思来提供。
另外一些重要部件,存储芯片增加了兆易创新,摄像头芯片增加了豪威科技(韦尔股份)、触控芯片由汇顶科技提供,功率芯片由安世半导体(闻泰科技)提供。
射频天线由美资的安费诺替换为信维通信,天线调谐开关由Qorvo、Skyworks替换为卓胜微……
绝大部分的美国零部件都已经被本土公司的产品替换。
再到今年下半年的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心态已经很淡定,表示毫无压力。
其实,所谓的科技脱钩,更多是一个心理冲击。
困难在短期内是有的,但以今日之中国的实力和底蕴,承受住这第一波冲击之后,后面就将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难度会逐渐下降。
当年中美朝鲜战争,鏖战4年,但伤亡最惨重的也就第一年,后面的3年其实都是在桌面上的谈判。
今天中美之间的事情,大抵也将如此,当美国发现无法通过闪电战将中国击溃之后,当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动员、加速国产化替代之后,攻守的天平已经开始逆转。
2019年,或许是未来十年中国GDP增速最高的一年了。
那又怎样呢?
寒冬中,正在涌动着向上的力量。
经济集中化驱动核心资产的崛起,消费需求从物质向精神升级,一代人的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科技产业的国产化加速替代……
这些大趋势,我们又岂能视而不见?
投资充满着风险,我们不能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
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关注“君临”获取。
作者:君临团队.
更多成长股分析、行业解读尽在“中国新一代投资研究服务机构”——君临
举报/反馈

君临

12.9万获赞 11.2万粉丝
专注企业、行业、宏观经济研究
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