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段)
四,法相宗;
又名<唯实宗>。 此宗祖庭为西安大慈恩寺、开宗祖师是唐代玄奘大师。大师为法驱弛,前往西域,历尽千辛万苦,才得以到达印度,大师到印度主要是想学唯识瑜伽。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后,无著菩萨升兜率天,请弥勒菩萨降世传授此论。弥勒菩萨讲法时,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十分神秘。这本论只在“西天竺”流传(印度方位在中国之西、古时名西天竺),而未能传到中国来,所以玄奘大师特地前去求取此论。
《心经》浅释作者封面图
玄奘大师到印度后,依戒贤和尚为师,当地尊称戒贤和尚为正法藏,居那兰陀寺,座下有万多名学徒,但玄奘大师拜戒贤和尚为师后,因聪颖异常,排位在上首十人之列。大师在戒贤和尚处学《瑜伽师地论》,共历时五年之久,直到他回到长安,往返之间已经过了十七年。
玄奘大师传法给窥基大师,窥基大师是唐朝开国元老尉迟敬德的侄子,依从玄奘大师出家,由于他天资聪敏,深得玄奘大师之道。玄奘大师译瑜伽论时,其间有人去偷听,回去后也照样宣讲一番,门人告知大师,大师说;“他虽能讲,但未能通达《因明学》,所讲不足取。”大师以《因明学》传授给窥基大师,窥基大师善用“三支比量法”,演讲时,能立能破,那盗法者就自然不如他,也就不足取了。
因明之“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因明之“明”指显明、知识、学问。因明初为佛家论义之方便法,是佛教用来诠释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是义学一门的重要科目和论辩方式,主要用于与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间的辩论。在佛家因明产生之前,古代印度已有的学问一般称之为正理,正理思想首先由小乘开始研究。
玄奘祖师图片
佛家有关因明的第一部著作是由“法救”法师著的《论义门论》,此书已失传,据说与龙树菩萨的《方便心论》相似。此后到弥勒、无著的大乘时代他们觉得正理思想可以采用,因而改造为佛家之因明。因明这一词语就首先出现在无著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中。在无著之后,世亲又继续发展因明,并著有《论轨》和《论式》两书。因明发展至此,虽直承正理,但又与佛家根本教义相融合,他们已经开始将因明与内明相辅发展,这是弥勒、无著及世亲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支比量法”是指以“宗、因、喻”三支作比较法而为言论之法、例如;以声无常、法无我为“宗”;以破五蕴、除我执为“因”;以诸法皆不可得为“喻”。此三支中,以“因支”最重要,故称为“因明”。窥基大师写《成唯识论》是玄奘大师为其传授了西竺十多家《唯识论》精要而完成的,非常珍贵,故此宗又名<唯识宗>。
<唯识宗>主“万法唯识”,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变现。在原始佛教里,“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所构成,唯识学增设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展开为“八识”,阿赖耶识被看作为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转起,以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为其纲要。唯识学借建立第八识来说明宇宙万有的来源、特性与变化规则的这种缘起论,被学界称之为“阿赖耶缘起”。
西安大慈恩寺图片
《唯识论》问世后,邪见尽破,正法全伸,是佛教释门最伟岸而又轰轰烈烈的大事。此书说;“研究圣教所说,须用现量和比量去印证,方才可信。现量的意思是;以无分别智,明了法自相,叫真现量;有分别智,于义起异转,叫似现量。比量的意思是;如籍相观义,有正智生,叫真比量;虚妄分别,不能正解,名似比量。遍染净法上,执有我执和法执,叫遍计所执性,是非量;依他众缘而起,叫依他起性,属于比量;远离依他及遍计等执,识心本园明,入园成实性,属现量。”
唯识宗谈相、又名<法相宗>,以相不自相、全从识变,识不自识、全依性起,相识不二、相识一如,自然破一切邪见。此宗因玄奘大师住慈恩寺,又名<慈恩宗>。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辩中边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等十一论为所依,又特以《解深密经》及《成唯识论》为凭据、以成一宗之旨;更造大乘菩萨十七地渐次法为其行证、此十七地行证法被其他宗派所广泛采用,为诸法中真修实证之瑰宝。
举报/反馈

刘祖清369

1.2万获赞 2248粉丝
色空不二,真假不二;不二之法,即是佛法。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