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绵绵,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走进印江自治县刀坝镇玉岩村,雨后的玉龙山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百米。
“这些就是黄精,还有2年就可以开挖了。”黄精基地的管理人员田德忠指着公路旁的一块地介绍。地里,只见干枯的枝干上挂满了像紫色葡萄一样的珠子,几十名村民戴着斗笠、披着塑胶衣,忙着采摘黄精果子,田德忠介绍,这些黄精果子经晾晒干,次春育种孕苗,可供印江县杨柳镇的黄精基地使用。
玉岩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以前,当地群众出于生计,在这座玉龙山上种植烤烟,尽管精心管护,但烟叶质量总是不好,影响了群众收入,当地群众纷纷外出务工,大山脊梁上的这片熟土便无人问津,逐渐荒芜。
刀坝镇是印江县北部边陲重镇,这里生态环境良好,为打破制约群众致富的瓶颈,刀坝镇结合全县“2+N”产业布局,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中药材、精品水果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镇党委政府引进了贵州和自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玉岩山连片种植黄精4000亩,带动群众增收。
基地管理人员介绍,每年从育苗、栽苗、管护、采摘果子,每天工人在基地务工,最多的时候有70余人,最少的时候有30余人,月工资最多时发了13万多,最低的时发了8万多。
任廷婵是玉岩村小屋基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一直在家带孙子,今年5月媳妇回家后,她和老伴就到基地来务工。
“工资是每天70块钱,今年5月份来基地务工,发了三个月的工资,得了1万多块钱,这个活轻松,包吃包住,工资也干脆。”谈到务工的收入,她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向记者滔滔不绝。
中药材基地的建成,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照看了家里,又挣了钱,还吸引了邻县的群众前来务工。
64岁的老人罗月英是沿河县晓景乡的村民,她告诉记者,基地建立她就到这里来务工,到现在已经有四年了。“我们老了,在别处人家也不要,我们到这里来做一个月有1000多块钱。” 老人还说,只要能干活,还能到基地务工,她愿意一直这样干下去。
不仅如此,公司把村民们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群众除了有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外,公司每年还会拿出股份给贫困户分红。
据了解,刀坝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和自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江津花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以黄精、白术、菊花等品种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目前,全镇发展各类中药材的面积是5356亩,覆盖了全镇8个村。
通讯员 张泽琴 吴仕林
编辑 蔡茜
编审 朱邪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863万获赞 90.3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