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多年高速发展之后,汽车产业迎来了阶段性调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汽车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亟需及时切换。在日前召开的201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业内专家、企业代表把脉产业,研判趋势,为汽车产业发展谋出路。
在连续10年产销量世界第一之后,去年的中国汽车产业首次出现负增长。一方面是我国汽车产业整体下行压力增大;另一方面,汽车正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储能单元、大型移动智能终端,生产方式加快向互联协作演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认为,当前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叠加交汇,汽车产业的能源动力、生产运行和消费方式也开始全面重塑,需要产业形成合力,尽早突围。
如何突围?出路之一在于坚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罗俊杰介绍,今年以来,工信部牵头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重点是要从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导向,并兼容多种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电动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行业要尽早摆脱动力电池、控制芯片、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的现状。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认为,要全面梳理产业短板和技术瓶颈,聚焦重点,培育领军企业和企业联合体,打造创新发展平台和协同创新体系。在先进动力电池、电控系统、专用芯片等方面,要突破核心技术。
出路之二在于出口,“走出去”寻找产业新机遇。
数据显示,2018年,汽车出口增长11%。同时,在今年上半年外贸形势严峻的局面下,汽车出口依然增长3.1%。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含量的新能源客车增速更是达到了110%,增长迅猛,平均单价约22万美元,是传统客车的6倍。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宋先茂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汽车出口达到百万辆级,企业产品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但是,我国汽车出口仍与自身体量和实力不符,发展潜力巨大。
过去,我国90%以上的汽车出口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如今,随着龙头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车企已成功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汽车企业境外投资设立合作工厂140个,国际营销网络达9200多个。随着海外投资逐年增加,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影响力明显提升。
宋先茂认为,扩大出口将为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是汽车产业具备了大规模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我国已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产业供应链,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占全球的10%,2019年全球供应商百强中我国有7家企业入围,涌现出20个零部件企业冠军。二是汽车产业出口面临诸多政策利好。2018年我国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还将全面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数量限制。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汽车产业与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国大部分车企研发强度不到2%,与世界知名企业差距很大;我国世界500强车企平均出口不足3000辆,出口集中度非常低。
宋先茂介绍,未来商务部将委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编制发布中国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报告。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推动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推动扩大二手车出口。此外,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破解汽车海外消费信贷瓶颈,努力为扩大汽车出口清除障碍。(商 瑞 武自然)
来源:经济日报
举报/反馈

中国日报网

2158万获赞 307.9万粉丝
全天候传播权威国际、国内资讯
中国日报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