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都知道,在佛教之中,人大致可分为几种状态,即众生、“阿罗汉”、菩萨、佛四种,进一步的说,觉悟之前是众生,觉悟之后就是后边的三种。
众生的状态跟后边三种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于死后归宿的不同。
佛像
众生死后会重新堕于六道轮回之中,而其他果位的觉悟者则可以彻底的解脱轮回的束缚,也就是说,“阿罗汉”以上的果位就是可以跳出三界之外,不再受缚于六道之中。菩萨虽然还会回来世间度众生,但菩萨是主动而并非被动回来,也就是说,菩萨是可以随时离开的,因此,不算是受缚。
那么,“阿罗汉”死后是什么状态?也就是说,“阿罗汉”死后去哪了?
《成唯识论》对此的解释是:深切欣乐涅槃境界的定性声闻,断尽烦恼障种子,依真如理施设的有余依涅槃相显现。
唯识这一派认为,“阿罗汉”能够彻底断除一切烦恼障的种子,并能让能够招感生死轮回的所有烦恼障都完全断灭,因此,“阿罗汉”死后能够以“有余涅槃”的状态显现,换句话说,“阿罗汉”死后就不会再重新堕入于六道之中。
由于他们能能感生后世的烦恼障增上缘都断灭尽了,所以,下一世的“异熟识”(唯识概念)将无法再出生,到了这一世微苦所依的五蕴身心也自然逝灭。因为没有新的“异熟识”体作为其他色、心有为法的所依,所以,“阿罗汉”死亡之时,所有有为法以及五蕴身都一起被舍弃,此时,依真如理施设的“无余涅槃”相显现,也就是从“有余涅槃”过渡到“无余涅槃”。
在“无余涅槃”之中,已经没有任何有为法存在,只有本性清净的真如无为法离开一切有为法相单独存在,这种“阿罗汉”就是在佛教中就称的“回小向大”。
正因为“阿罗汉”已经断除尽一切烦恼障,所以,他们不需再世间轮回,也就是不再有分段生死。他们“有余涅槃”后,为了自证无上菩提及利乐有情,因此,以所知障为缘作为助力的无漏业来引发有漏业感生变易身的果报。但这还是属于变易生死的变易身,其性还是有漏性,因为它虽然由无漏业所资助,但其本质仍是疏缘,它的主因是有漏业,所以,在本质上仍是有漏业因的“异熟果”。
因此,《瑜伽师地论》之中强调“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不可能再回小向大,因此,如果需要回小向大,就必须在生前住于“有余涅槃”状态,才可能发起菩提心。
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无余涅槃”中 ,一切有为法包括第八异熟识体以及其中所有的种子皆被舍弃,只余留没有功能的真如无为法存在,所以一切八识心、心所法、色法皆无法再生起,一切功能皆止息,自然无法再发菩提心。
佛像
因为这个时候的阿罗汉证“有余涅槃”后,就可以用化身示现入“无余涅槃”,然后留着有根实身成变易身“增诸寿行”,最终成佛,步入真正的“无余涅槃”。
这就是佛教之中,证悟“阿罗汉”的人死后的状态。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举报/反馈

问过蓝天

204万获赞 27.7万粉丝
研读半卷残书,追问古今之道。
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