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一万元,每月返1000元,多投多返。”
最近,李大妈从隔壁的张阿姨那里听说了这样一款理财产品,李大妈一开始也不信,但是张阿姨说她自己投了10万进去,每个月都拿到了1万,现在已经拿到3万了。
每个月1万,比打工可要强太多了,看到张阿姨眉飞色舞的表情,李大妈心动了。
而且张阿姨说,这家公司是香港的,来内地做生意,做的是高科技产品,利润特别高,这么好的机会,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店了。
李大妈禁不住诱惑,也拿了10万元投进去,头两个月还可以每个月拿到1万,到第三个月就断了,公司也像人间蒸发一样,再也找不到任何消息。
一万元,每月返1000元,折算成年化收益率高达120%!
这样的投资,有点理财常识的人都知道是骗局,可惜很多老年人根本就不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比起自己分析,他们更容易相信身边熟人的推荐。
骗术迷人眼
在金融创新和的这些年,非法集资、古玩收藏、数字货币、消费返利、医疗保健、股权投资如雨后春笋疯狂生长,各种“温柔陷阱”随之而来。
李大妈和张阿姨的遭遇绝对不是个例——
退休阿姨入股按摩店,店主承诺每年至少15%的分红,结果签的是假合同;
几个不懂书画的大妈,合伙花80万元买下刘大为国画“真迹”,等着几个月
后拍卖赚大钱;
七旬老汉跟着专家炒股,5天亏完百万身家;
……
这些在年轻人看来傻乎乎的骗局,在老年人的圈子里可能效果却十分显著。
高息诱惑、熟人推荐、送米送油、健康义诊、免费度假……在花样百出的营销套路之下,父母辈的老年投资者成为最容易中招的人。
骗子们通常善于“打组合牌”,连环设局下套。
首先,是打“免费牌”,用免费奖品、宴请、出游,或者是开户送米送油等小恩小惠吸引老人参与。
其次,是打“收益牌”,利用地段佳、装修豪华的场所、机构推销各类“高收益、保本保息”的产品。
三是打“感情牌”,嘘寒问暖加连哄带骗,老人耳根子软,加上之前受过别人的恩惠,一不小心就上套了。
最后,还有令人防不胜防的“科技牌”,贴上高科技、互联网、区块链、国家政策、海外项目等标签,组织实地考察旅游,通过宣讲会和推介会增强迷惑性,到这个阶段,老人基本上就缴械投降,被牵着鼻子走了。
老人易入坑
每每类似的骗局曝光,受伤最深的常常是我们的父母长辈。
老年人群体的一些特征决定了他们容易“入坑”。
特征1:油水很足
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而且省吃俭用,通常都攒下了一笔不小的积蓄,“油水很足”。
如果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收入勉强够生活,或者是干脆就月光,骗子也提不起兴趣不是吗?
特征2:容易下手
步入中老年后,人的心智水平有所减弱,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开始下降,消息又不通,对新产品、新技术不够了解,加上大部分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理财常识,分辨能力低下。
特征3:闲暇较多
退休在家的老人,闲暇时间较多,子女又大多不在身边,缺乏陪伴,耳根子软,容易被一些小恩小惠和感情牌打动。
许多骗子和不正规的理财平台正是抓住这个特点,主动出击。
这年头,骗子比儿子更会哄老人开心。他们通常用一些活动、讲座、旅游和日常唠嗑来博取信任,继而给老人洗脑式地灌输某虚假理财产品的信息,说得天花乱坠,老人听得眉开眼笑,结果损失惨重。
特征4:易走极端
老人收入来源单一,除了辛苦攒下的钱,很多就只有微薄的养老金收入,有的甚至连养老金都没有。
而生活和医疗支出却不少,所以他们大都缺乏安全感,希望想办法让自己的资金增值,但是理财知识和理财手段又极端匮乏。
这导致老人对于理财容易走入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一个极端是完全忽视风险,盲目追求高收益。
另一个极端就是排斥理财,除了银行存款,其他理财一概不信,听不进任何关于理财的知识,对各种理财手段都不信任。
这些都导致老年人容易受到误导和迷惑,成为理财被骗的重灾区。
“捂”紧父母的钱包
其实,老年人跟我们一样,同样有理财需求,但是关注的角度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可能完全不同。
我们年轻人投资,会分析基本面买股票,能力强一点的会玩港股、转债、黄金,甚至期货等高风险的产品,小白投资者就关注“力哥理财”这样的公众号,跟着力哥做定投,赚点稳健的收益。
但是这些,父母都做不来。
他们很多都是靠道听途说得来的一些理财知识,跟着身边的人一起理财。而身边的人呢,要么就是水平有限,要么就是奔着圈钱去的。
老人害怕子女担心,很多时候做决定也不与子女商量。
曾经有新闻报道称有一个母亲因为听信了谣言所说的120万的书画作品可以升值到300万,瞒着自己的儿子抵押了家中唯一的房产,导致儿子被放高利贷者追债,下场极其悲惨。
这个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勇敢的站出来,做好父母钱财的守门人。
子女第一步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最重要的理财理念,就是风险和收益对等的观念,老年人很容易将风险和收益割裂开来看,要么就是忽视风险,盲目追求高收益,要么就是规避一切风险。这都是没有正确认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导致的。
人人都渴望高收益,但是高收益天然就要冒更高的风险。如果你缺乏承受高风险的能力,或者是根本就无法正确认识投资的风险,那么降低收益预期,选择风险更低的投资,就是更明智的选择。
一味回避风险,确实可以避开各种形形色色的陷阱,但是这样你只能获得无风险收益,资金会在通胀的侵蚀下快速贬值,不冒风险却成了最大的风险。
其次,要树立的是不要把养老钱和医疗费投入风险渠道。
老年人理财和年轻人理财有着本质的区别,年轻人收入多,抗风险能力强,理财的目的主要是追求长期增值。
而老年人呢,收入来源少,风险承受能力低,还随时可能生病什么的要用钱,因此对流动性要求特别高。
老年人理财的目的,不是如何让手里的钱获得高收益,而是如何让手里的钱尽量保值,不要缩水,控制风险远比追求收益重要。
他们的钱,只能投入风险可控、流动性强的渠道。
这些理财观念,说给我们这样的小年轻听,肯定一下子就能领会,但是要给老人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老人观念固执,很可能会软硬不吃。
作为子女,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平时不妨多讲讲一些实际案例,让父母对当下流行的骗局有个印象,这个远比生硬刻板的说教来得有效。
观念正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帮他们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
老年人理财的目的就是稳健增值,同时兼顾流动性,目标明确,那么相应的理财工具就好选了。
货币基金
货基的优势相信大家都知道,低风险、高流动性,完全符合老人理财的要求。
唯一的问题可能是很多老人对货基不了解,因此无法接受,这个就要靠作为子女的我们多解释下了。
具体产品建议直接购买微信理财通里面的货基,因为老人可能不会用支付宝和天天基金,但是微信大部分还是有的,直接在里面理财,操作更加方便。
银行理财
一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都因较高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而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虽然现在资管产品不再兜底保本,但是对老人来说,仍然是低风险理财的一个好选择。
具体的产品,建议可以去附近的银行柜台购买。
太大的银行,比如四大行不太建议,收益偏低,太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也不建议,实力太小,风险偏高。
建议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比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
如果担心老人上当,在购买的时候子女可以陪老人一起。
创新型银行存款
关于创新型银行存款的风险,小林老师在前不久的文章《50万以内的存款,真的100%安全吗?》里面详细介绍过。
这个本质上还是银行存款,额度在50万以内,国家是会兜底的,只要单个小银行存款额度不超过50万,安全性是不用担心的。这个直接在京东金融上买就可以。
国债
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有国家信用做担保,被称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国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流动性好。可以直接在股票账户里面购买在交易所交易的国债。
对风险承受能力强,风险偏好较高的老年人,可以适当投资债券基金和指数基金。
债基的预期年化收益在5%-8%,亏损的风险很小,但是债市行情特别差的时候,也可能在几个月时间里,出现小幅的账面浮亏。
指数基金风险就更高了。虽然长期看,坚持定投指数基金一定是能赚钱的,但是对投资者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都有一定要求。对于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来说,这类高风险产品不是首选,只是备选。
具体的配置可以参考“80法则”,就是用80减去年龄作为配置比例,比如老人现在65岁,80-65=15,可以最多配置15%的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建议选择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等主流宽基指数,尽量将选基风险控制在最低。
最后要注意的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是我们理财时经常听到的一句格言,但这句话对老年人可能并不完全适用。
一方面,老人精力有限,记忆力衰退,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远不如年轻人,而理财市场风云莫测,各种创新理财产品和方式又层出不穷,真的广撒网,到处投,很可能疏于管理,甚至久而久之,都忘了自己投过这笔钱,结果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分散投资的原则是建立在分散风险的基础上的,而老人买的大都是风险很低甚至基本不会有亏损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比如创新存款、国债、货基等,这些产品的收益率差异并不大,没必要做过多的分散。
但是要注意,老年人随时可能会因为疾病等原因用钱,所以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最好以“长短搭配”为宜,手里始终保留一定的流动性。
总之,看好父母的钱袋子,不仅可以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也可以让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免除后顾之忧。
但愿天下所有老年人,都能过上幸福安乐,不为金钱困扰的晚年生活~
举报/反馈

力哥杂说

6.7万获赞 3.3万粉丝
分享简单好玩有干货的理财智慧和投资技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