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明代建筑玉皇阁)
保山史地三万年
讨论历史上哪几个时段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兴盛,必须纵向比较保山的各个时代,横向比较云南各地区特别是保山周围各州市的发展情况,还必须对保山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因为地理环境是各地区人类历史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
保山古代区境水源丰沛,植被茂盛,气候温暖,动物群集,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渔猎条件都相当有利。迄今已知的人类历史有30900年。其中距今3335年前是石器时代,属原始社会。距今3335年到西汉后期是青铜时代,战国中期建立了哀牢国,属奴隶制社会。公元69年哀牢“举国归汉”,建为东汉永昌郡,属铁器时代,逐渐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至1949年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石器时代晚末期到青铜时代中前期,保山社会经济是比较发达的,但其整体发展水平明显并未超过滇中、滇东。我们初步判断,哀牢归汉前后的东汉、三国时代的两百余年和由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的两、三百年,是属保山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兴盛的时代。其他时段都整体处于全省中等、中上、中下水平。
(保山坝蜀汉墓出土的陶塑牛、狗、鸡、鸭)
东汉三国时代的繁荣兴盛
西汉晚期和东汉、蜀汉之时,中原和蜀汉王朝对永昌地区的发展建设,相继采取了以下一些重大措施:
派遣了很多德才兼备、锐意开创、大有作为的主政官员。西汉建县时的不韦县令陈立、杨班时号“名宰”。在史籍载见的14个太守中,有8人清正廉洁,政绩突出,其中的郑纯、曹鸾、吕凯、王伉、霍弋等名官在全国声誉很高。
制定和实施了适应当时实际情况的民族团结政策、措施,汉族与哀牢各族和睦相处,安定发展。哀牢人生活在奴隶制和原始社会,内地是封建地主经济的郡县制度,当时实施了事实上的“一国两制”。
三次大修蜀身毒道(南方丝路),开发交通运输,疏通人流物流。西汉设立三县时第一次大修;哀牢归汉后的东汉初期第二次大修;诸葛亮南征平叛结束第三次大修中东段,大大推进了永昌与内地和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移民屯垦,推进农业、矿冶业、手工业等快速发展。当时永昌、滇池、昭通地区是云南的三大移民中心,移民人数较多。内地移民带来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极大地推进了永昌的经济发展。
汉文化教育的建立、在汉族中普及和在土著民族上层传播。 “汉初设不韦县时,已开文教之风”,东汉永昌出现了影响巨大的文化名人曹鸾,“蜀汉经学未衰,雍闿、吕凯皆能文章”。墓葬、城址大量出土材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文化在永昌已有相当拓展。
以下简要分述这一时代繁荣兴盛的具体情况。
建筑业巨大发展,郡民居住条件根本改变。砖瓦建筑成为这一时代恢宏靓丽“跨越发展”的标志性景观。秦汉以前,永昌郡(哀牢地)人住的都是草房、窝棚。两汉三国之时,汉族移民普遍建造、使用砖瓦建筑,并逐渐把技术传授于原住民。
农牧业巨大发展。秦汉以前,永昌(哀牢)地尚处于原始农牧业末尾期,主要农具是石器、木竹器和为数不多的青铜器,产品难以满足食用需要,采集、渔猎天然食物所占比例很高。东汉、蜀汉时代最重要的变化是:1、农作物种类增加,不但粮食作物增种至“五谷”,而且种植了桑、麻、木棉等农产手工业原料;2、兴建了若干水利工程,水稻种植得以扩大;3、铁质农具越来越得以广泛使用;4、加之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5、移民带来精细的耕作、收获、加工等先进方法,提高了生产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手工业巨大发展。其中以矿冶业最为突出。其时永昌已是我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金属产地,金、银、铜、铁、铅、锡等矿产开采、冶制较多,金、铁生产全国著名。东汉之时,永昌已有高超的金属冶制技术,并有为数不少的能工巧匠。制作出美轮美奂的金蛇,轰动京都。《云南通史》说:“特别应该重视的”,永昌郡治是东汉西南地区发现铁矿和冶制铁器的四个县之一。东汉蜀汉永昌显著发展的手工业还有制陶、木作、纺织、竹篾编织、珠宝加工、酿酒、石刻等等,尤以纺织业名扬中原,产品远销我国内地和南亚各地。
商业特别是“丝路”外贸大发展。集市贸易主要是郡民内部交易,同时内与“昆明人”“滇人”“蜀人”和中原人、外与“掸人”“身毒人”乃至西亚人广泛交易。输出缅、印、西亚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兰干细布、桐华布和金属制品;输入的主要商品,是棉花、珠宝、玉石、水晶、琥珀和珍禽异兽,所以永昌的“异产珍物”在我国内地非常出名。商品交易的媒介,已使用大量的五铢钱(铜钱)。
先进思想、文化植根、传播。由于汉晋永昌已“建兴学校” “已开文教之风”,由于陈立、杨班、柳貎、郑纯、曹鸾、霍弋、吕凯等名官良吏身体力行的积极倡导、宣扬,和平统一、忠诚祖国、清正亷洁、重视经济发展、率先对外开放交流、境内外各民族相融共荣等精神,成为了主流社会观念。
永昌成为滇西南境外各部族、国家使节、经贸文化使团到中国朝贡、交往的首要联络地、接待区和驻节地,成了我国境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基地之一。《新纂云南通志》说:由永昌而西,大地槃槃,有鹿茤王、敦忍乙王、掸国王及小君长、僬侥夷种、海西幻人即大秦人,俱由哀牢(永昌)入华,以今地证之,近至缅,远至欧,永昌徼外向风,集于汉京,一以彰汉威,一以恢汉土,宏揽遐方。
(明代保山石刻人、马)
明中期至清中期的繁荣发展
这一时期永昌最为兴盛、空前繁荣。《永昌府志》说 “滇省除昆明外,他郡皆不及”,“是以俗号小南京也”。
这一时段,中央和省政府对永昌经济社会发展,又采取了五条重要措施:
一大批好官执政。明清帝王中的明太祖、清顺治、康熙等一些人,很重视(特别是对云南)官吏的选拔、考核,使许多忠诚能干的干才得以任用,保证了滇西国防的巩固和民生的改善。这一时代永昌府、县官吏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清正廉洁,重安定,修武备,注重发展经济、文化,做出重大、重要贡献的,约占35 %。第二类是在其位、谋其政,做出履职尽责的诸种贡献,但总体比较平凡的,占60%多。第三类是极少数庸碌无能之辈或个别贪腐分子。“好官”所占比例之大,在数千年封建社会史中是少有的。
明清云南移民屯垦,是历史上的宏伟壮举,永昌是移民落籍最集中的七府之一。明代被称“举世移民大屯垦”,徙居永昌数十万人。正德年金齿司共屯田7086顷又24亩,粮食产量大增。清代移民永昌至少一二十万。
大规模扩建、增建、护卫交通线路,四通八达,成为保山古代交通最便利、畅通的时代,大大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除通省、通缅二道,尚有通至旁邑者”,各险关要道明置卫、所、堡、哨、舖,清置关、汛、塘,设军丁哨戍防卫,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道路的安全。修建了大桥上百座,沧、怒两江渡口51处。
以通商交易为主,大规模对外开放。明清之时,永昌与缅甸以及我国内地商贸互市非常繁盛,永昌一直被称为“西南一大都会”。各级政府对内外开放互市釆取了以下重要措施:1、元代主要以纳贡、出使的特殊方式进行,永昌是首要联络地和随行商队首要交易区。2、开发建设商贸口岸、商埠、商场。3、注重产业技术的提升交流。4、保护商人特别是外商的合法利益。
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快速、全面发展。明清时代,永昌掀起教育、文化高潮: 1、扩建学校。包括庙学、书院、义学、“土民私塾”。2、推进戏曲大发展。主要剧种是滇戏、花灯和京戏,还有傣戏、清戏、傩戏,永久性戏台多达53座。3、宗教文化,形成佛教、道教、伊斯兰三教大格局,寺观庙宇数百处。还有其他一些文化门类。
以下简要分述这一时段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具体情况。
传统农牧业达到历史发展顶峰。明清农业,是一个土地大量垦辟、大修水利、水田大增、农作物品种“齐全”多样、精耕细作、产量大增、畜牧业相随发展的新时代。清代保山、腾冲公共粮仓194个,最大的腾冲“常平仓”贮存米、谷15万石。保山地方有了“一年耕三年食” 的民谚。畜牧业中,有了许多地方良种。
明清时代是永昌矿产大开发和手工业发展鼎盛期。矿冶业、珠宝业、陶瓷业、造纸业、制糖业、制茶业特别是纺织业巨大发展,遍布厂矿、作坊。清代前期矿业开采正规厂家发展到141处,其中尤以金、银、铜、铁最为显著。永昌是滇西纺织业核心,“永丝”“永绸”“永缎”“傣锦”著称中外,永昌“织布供应迤西各县,大负盛名”。此期是永昌古代珠宝加工业最发达的时代,腾冲玉雕畅销我国各地和东南亚、日美欧。
商业特别是“丝路”外贸空前繁荣发展。《永昌府志》描述:“永昌郡之在滇省,一切货殖较他郡为多,故贾客亦最多。”《保山县志稿》说:“保山南门外八大花店,专为运销印、缅花、纱。永昌蚕丝产量甚多,质地堪与川丝媲美,大量运销印、缅、南洋、日本各国。土布、蚕丝为保山土特产品之大宗者”。各地富商大贾挟巨资进入永昌经商、开矿,结成商帮、商队,都在城内设有客栈、马栈、堆店、商号,其时已经“店、号满城乡”。
建筑业再次跨越发展,建筑面貌根本改观。一是城、镇、村落密集。二是木匠、泥水匠、石匠、窑匠等建筑工匠人员充足,分布广泛,仅保山坝子就有砖瓦窑29座。三是建筑工艺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四是出现一大批高大宏阔壮观、富丽堂皇的精致建筑物。如十多座城池中的永昌府城,为云南面积最大、城门最多的“小南京”。
文化教育处于历史发展高峰,造就人才量大质高,教科文卫硕果累累,社会文明风貌一新。明清时兴办各类学校,永昌士风盛兴,千里万里赶考举人、进士者争先恐后,保山走出了一大批影响全省全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举人中试者507人, 48人考中进士。其中有52人在朝廷任职。明清之时,是保山两千年来文化、学术、科技等著述最丰富的时段,忠爱国家、维护统一、反腐倡廉、发展经济、开放交流等社会理念更加弘扬光大,深入人心,出现了许多抗敌卫国英烈和时代发展楷模。
(明清保山古城地图)
知古鉴今,继往开来
我们回顾和梳理保山千年百代历史发展的成就,目的是为开启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继续推进家乡的跨越性美好发展。以下陈述六点体会和未来想法。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经济,不断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产党人的初心初愿,就是要快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必须始终紧扣跨越发展这个主题,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努力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目标。
高度重视、严行保护环境、资源。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已在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应该高度自觉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安排,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地见效,早日建成美丽保山。
把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市委、市政府抓住中缅交流热潮涌动的机遇,把着力点集中在缅甸并选择了曼德勒、密支那两个支撑点,已开创出崭新的好局面。保山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已经准确破题,今后需继续做好整篇文章,继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若要富,先修路”,这是保山两千多年发展历史充分验证的客观真理。保山正在抓紧修建一大批公路、铁路、机场,内外立体交通网正在形成之中。我们应该沿着这一正确的历史方向持续努力。
继续做好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在推进城乡开发建设中,如何留住紧密牵系保山人共同情结的乡情乡愁?此项工作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继续抓紧做好。
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领队,是地方高速、稳健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保山的今后发展中,更需继续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党中央总结的历史经验,落实各项措施,精选、严管、厚爱优秀领导干部。(耿德铭)
责编:刘自明
举报/反馈

掌上保山

9694获赞 1.3万粉丝
主流思想 权威资讯 大众心声
保山日报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