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心经》的人都知道,“五蕴皆空”是《心经》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那么,既然“五蕴皆空”,那么,“真我”何在呢?
也就是说,“五蕴”是空的,组成“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也一样是空的,并不真实存在,那么,“真我”在哪里呢?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佛讲法图 佛教认为,见色、受、识三蕴就是我,也称为我见。执于这三蕴的我,就称为我执。爱色乃至爱法(识),称为我爱。渴求(贪)色乃至法,称为我欲。这就是众生“无明”的表现,也是人的心里我与“五蕴”之间的关系。
于是,《心经》强调: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何理解呢?
佛像 色非我,说的是色不是我,这一切的客观存在之中,并没有“真我”的存在。因为这一切能够感知的存在都是”无常“的,都是有生有灭的,而”真我“却是恒定不变,不生不灭,因此,色非我。
不异我,指的是离开了色就没有我,因此,也可以说色不异我,这个说法是承接以上说的色非我,色不是我,而离开了色就并没有我。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受不是我,离开了受,我也就不存在了。
不相在,所谓的相,其实就是色,不相在强调的是色不在我中,我也不在色中。也就是说,在万相之中并没有“真我”的存在。
就好比由花而产生的香味。香味虽然是由花才产生,但是这个香味并不是花。也就是说,香非花,但香味离开了花,也就不能存在了,这就是香不异(不是)花的道理。但如果你认为香在花中,花在香中那就错了,这就是以上的说“不相在”。
因此,我执、我爱、我见都是因为有“五蕴”才会产生,就像花香因花而起一样,这个妄我并不是色等“五蕴”,不离于“五蕴”,与“五蕴”不相在。
佛讲法图 换句话说,错误地把“五蕴”当作自己,夹杂的贪、嗔、痴才会产生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恨,求不得,五阴盛苦。但那个“真我”却并不在此,“真我”一直都是寂静涅槃之中,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空的,认假(五蕴)为真,就被假的所骗了。
正因为如此,佛才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也就是说,断了我执,就断了苦根,也就解脱于诸法了,就是涅槃。
佛寺 所以,佛教才有这些说法,能够解脱于诸法的称为阿那含,能够断掉我执就称为阿罗汉。也就是说,能够做到阿那含或阿罗汉,就不会再受色受想行识的困扰。但众生并没有做到,因此,才人坐不住,才有烦恼和疑惑,其实这些都是因为“五蕴皆空”而来。
因此,人生所谓的意义,其实就是快乐解脱的活着,对于修悟成佛的人来说,“五蕴皆空”跟“真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真我”一直在涅槃之中,换句话说,“五蕴皆空”了,并不妨碍涅槃。
但是,普通人不一样,我们受不住色欲,受欲,想欲,行欲,识欲。所以,“五蕴”空不了,我见,我执,我惑,我慢产生的烦恼还在,因此,还得继续修行,继续断执、断见、断惑,因为“真我”虽然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但是由于我们“五蕴”不空,无法证及。
这说是《心经》之中,一直强调“五蕴皆空”的真正原因。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