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臻于至美”广珐琅特展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9-09-24 - 2020-03-29
展览机构:广东省博物馆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展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珠江东路2号
谈起珐琅,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平常我们所见金属配釉料的首饰或装饰品,大部分可能就是珐琅。
说到珐琅文物,目前最早的存世之物为元代的掐丝珐琅。发展至明代景泰年间,多以蓝色釉料烧制,故被称为“景泰蓝”。到清代,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喜好和皇室需求,珐琅蓬勃发展。
提及广珐琅,这词于十八世纪正式出现于清宫文献档案及藏品标签,特指广东进贡的珐琅器。1748年(乾隆十三年),粤海关开始有制度地承办“广珐琅”,直接进贡大量本地制造以画珐琅为主的珐琅器物。乾隆晚期,清宫造办处珐琅作更是遭裁撤,停止珐琅生产。广东便“承包”了清宫的珐琅供应。
清晚期铜胎鎏金透明珐琅人物座钟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彩碟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花卉吉祥如意纹帽架
广珐琅从早期的贵族专属奢侈品,尔后在民间生根发芽再内销及出口,成为历史上知名的外贸商品。如今,该工艺依然在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熠熠生辉,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外来到中国,由宫廷走向民间,自广州销往全世界,从小众迈向大众,三百年来广珐琅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与飞跃!
清银累丝鎏金烧蓝戏曲人物故事图折扇
9月24日起,广东省博物馆(下称粤博)迎国庆和馆庆特别献礼的“臻于至美——广珐琅特展”,以馆藏为依托,展示约120件珐琅器,绝大部分上级别,结合国内外博物馆相关文物和资料,围绕多数观众提到的问题——广珐琅是什么?它是怎么发展的?目前及未来的该如何发展?展开多元研究、深度揭示广珐琅的传奇故事。
展览现场
西艺东来
约十二世纪,在希腊发源的掐丝珐琅和埃及发源的錾胎珐琅相继由陆路传入中国。掐丝珐琅是在金属胎上,用细金属丝或片按图案设计嵌上纹样轮廓线,后在空白处点施珐琅釉料,经多次入炉焙烧,磨光镀金而成。而錾胎珐琅与掐丝珐琅相比,除了纹样是錾刻在金属胎上外,其他工序基本一样,因此两种珐琅的艺术效果比较相近。清代中国錾胎珐琅工艺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广州出产的錾胎珐琅生产量大,质量上堪称清代同类技艺中的翘楚。
清铜胎掐丝珐琅兽耳瓶
清铜胎錾刻珐琅兽面纹花觚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发源于佛朗德斯的画珐琅及意大利的透明珐琅从海路传入。画珐琅也被称为“珐琅画”,以珐琅釉料在器物表面绘画,入炉烧制而成。清代广东工匠是中国最先接触和懂得西方画珐琅工艺的人,直到今日,画珐琅依然是广珐琅中最主要的工艺。
清铜套画珐琅花卉纹莲瓣烛台
而透明珐琅的釉料则比其他珐琅透明性更强,分为硬透明珐琅和软透明珐琅。硬透明珐琅熔点较高,透明度极好,常能透出胎底浅刻的花卉纹饰,色彩如宝石般晶莹。可这种珐琅制作难度很大,现今已失传。软透明珐琅则较为常见,它熔点较低,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首饰等银制品上点缀装饰,亦称“银烧蓝”、“烧蓝”。
清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蓝座钟
清银鎏金烧蓝花卉镂空折扇
广东工匠融会贯通中西技法后,制造出锤胎珐琅,用锤揲技法加工处理金属胎体以及图案花纹,然后在纹样凸出的部分点施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并在凹下的部分进行镀金。金光闪闪的底色衬托出珐琅花纹的晶莹剔透,两者交相辉映,立体感非常强。
清锤揲铜胎珐琅海棠形花盆
光华初现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一使团到访清宫,有意向中国示好,画珐琅便是他们携带的礼物之一。康熙帝看到珐琅非常欢喜,还希望邀请西方技术指导前来中国。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懂得珐琅工艺技术的西方人久久未到,他只能把目光转向国内,竟发现广州城内有懂得画珐琅技术的工匠。据史料记录,1716年广东巡抚杨琳先后推荐七位珐琅工匠,入宫试烧西洋画珐琅。
掐丝珐琅花瓶的制作工序
清中期铜胎珐琅彩人物挂屏
当这些广东的工匠告老还乡回到地方,宫廷珐琅的技艺亦随着他们传到地方。这时,广珐琅基本延续清宫珐琅的格调,但在器型上常带有浓厚的西洋元素,也有写生作品,纹饰上更加繁复多彩,甚至有模仿古铜器或其他材质的色调。品类上尤其擅长难以驾驭的透明珐琅以及多种工艺组合的嵌珐琅、复合珐琅等。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万寿无疆”缠枝花卉纹盘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花卉纹香盒
清晚期“粤东省城大新街和盛”款羽毛珐琅扇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是流动的交互的,广珐琅不是单向从宫廷到地方,也不是单向从国外到国内,而是融会贯通本地化后又从地方到国外。”本次展览策展人丁蕾博士谈到。
清乾隆铜胎蓝釉画珐琅碟
华彩绽放
人们对珐琅的需求,令工匠设法加快生产速度,同时带动了器型制作、颜料生产和纹饰设计等一系列变化。广东工匠融会贯通地使用清宫、欧洲各种艺术元素,并为批量生产,民间的广珐琅商品往往会运用化繁为简的程式,采取更多元开放、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得极具地方特色的广珐琅进一步大放异彩。原从西方工艺学来的珐琅经广东工匠重新创造后,销往欧洲时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以“华彩”呼之。
清铜胎画珐琅“杏花馆”款花卉鼻烟壶
广珐琅的装饰图案雅俗兼具。除了常见的缠枝花卉,岭南佳果是广珐琅常见的图像,或绘于底部或绘于开光内。蔓草纹边饰更是有多种变体,线条灵动,色彩丰富。至于主题素材,不囿于山水花鸟、诗词意境的风雅题材,尚有老百姓喜闻乐见戏曲人物故事,以明清的版画、图谱为创作摹本。
清中期铜胎画珐琅功名富贵纹花口盘
广珐琅另一特点是同一器物采用中西两种绘画技法,以及中西图像结合。广珐琅上的主体花卉常采用晕染画法,人物面容和衣饰注重西方强调的光影明暗、远山近景;旁边的山林石头和边饰图案则采用传统的中国式样。
清后期铜胎画珐琅蓝地西番莲纹捧盒
清铜胎画珐琅母子游乐图徽章纹花口盆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正掀起一股中国风,中国进口的商品成为欧洲人趋之若鹜的时髦货。广东工匠除了生产极具特色的珐琅器,还根据外国人生活需要和艺术品位制造外销珐琅的订制器型。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花卉纹须盘及水浇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西番莲纹剃须盘
1830年银累丝烧珐琅西番莲纹带盖提篮
清乾隆广东铜胎画珐琅人物纹烛台
继往开来
二十世纪初,广州的珐琅业曾出现过短暂兴旺,在今日广州大新路一带有不少民间珐琅作坊,约200多人从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匠人纷纷返乡避难,直至20世纪50年代政府重新组织在花都设立珐琅厂,专注出口创汇,但亦从未停止过对珐琅技术的探索和革新。在花都珐琅厂倒闭后,得有心人守望传承,“广州珐琅制作技艺”遂能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代铜胎画珐琅花蝶纹叶形盖盒
广珐琅历史资料匮乏,只有来源于清宫和外国档案留下的只言片语。广东博物馆的研究员们,走进老城区重返历史现场,以口述方式抢救性地记录花都珐琅厂员工的工艺制作方式,去发掘和留下更多关于广珐琅的信息。
珐琅虽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粤博的丁博士告诉雅昌艺术网他们更关注的问题是“这些珐琅文物如何活化?是否展示就是活化?如何把非遗传承进一步活化?”
自2018年,粤博就有计划地检测珐琅文物,利用布鲁克手持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对具代表性的珐琅器釉料进行无损元素检测,通过对检测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对珐琅釉料组成、工艺判别及珐琅器的断代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此外,今年粤博积极推进智慧博物馆项目,三维扫描技术保存文物数据信息,为进一步整理和重现提供可能。现代科技数据化达到传统保护所不具有的保真要求,使文化遗产能够更长久、更有效地保存下去。
新中国以来,广珐琅工艺师徒关系传承至第五代,如何吸引年轻人学艺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将工艺课程融入高校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更多了解珐琅工艺的人才。在工艺之外,还需打开思维,利用多学科交叉发掘广珐琅丰富的内涵,共享数据化平台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广珐琅的研究空间还非常大,现在研究得比较好的是宫廷珐琅,因为有实物和文献结合,地方缺乏标准器,它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此展览并不限于展示我们对广珐琅所做的研究,更希望把博物馆作为一个平台,以展览为开端,引起更多感兴趣的人一起关注和交流,共同推动广珐琅未来的研究。”粤博丁蕾博士表达对广珐琅未来的研究愿景。
举报/反馈

雅昌艺术网

1642获赞 2.7万粉丝
全球知名的中国艺术品专业门户网站
雅昌艺术网官方账号,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