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名将,军事成就卓越,他作为主帅之一的西晋破吴之战终结了后三国时代,让烽火连天的三国乱世走向了谢幕,从此之后三国归晋,中国统一。
三国时期地图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时名列文庙和武庙的人,进入文庙是中国文人的最高礼遇,而进入武庙是中国武将的最高荣耀,可以说他同时得到了文人和武将的最高荣誉。
他也是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同时享文庙和武庙祭祀的人之一,历史上第二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但却已经是数百年的明朝之后。
文庙
他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以及杜牧的先祖,成语“势如破竹”也是因他攻占了江陵之后而出。
从这些事迹来看他应该是鼎鼎大名,但实际上现在他却是少有人知,他就是西晋名将杜预。
那为什么看起来履历如此强横的名将杜预,到现在却是一个名声不显的人呢?
武庙
下面这几点原因让人恍然大悟。
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只有最后一回提到了杜预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而且在日本和韩国也是广为流传。
几乎同时代的诸葛亮,不但在《三国志.蜀书》中有单独的诸葛亮传,而且他还是《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因为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又因事必躬亲导致蜀国后继无人,他又属于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再加上不管是电影、电视剧、小说、游戏等,还有全国各地的三国遗迹如多个城市的武侯祠旅游景区,都对诸葛亮名气的传播有很大的增幅,而杜预却没有这种待遇。
杜预却只是在《三国演义》其中最后一回才出现,也就是《三国演义》的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这让杜预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
杜预
而且对于三国演义,不管是书籍还是电视剧,精彩的部分都是在前半部分,尤其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前的故事,后半部分故事的流传度都不高,在诸葛亮去世后及蜀国灭亡后,很多人就对书本或者电视剧失去了兴趣,所以对杜预更是知之甚少。
西晋灭吴前地图
杜预在正史的《三国志》中没有出现过,虽然在《晋书》中出现,《晋书》也是唐太名相房玄龄等人合著,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可是这本史书放在后世却是相对知名度较低,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普通受众也不多。
杜甫的诗词很出名,但散文知名度很低
杜预虽然是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的先祖,同时还是大诗人杜牧的先祖。可是诗圣杜甫是后世是以诗闻名,文章却写的一般,虽然曾经写过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来祭拜杜预,但是文章内容并不出彩,该文章只是偶尔用于引用到杜甫的生平介绍中,未得到流传,而同列文武庙的诸葛亮却因杜甫的《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让后世感怀不已。
纪念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
不争功,支持部将王濬率先攻占了吴国都城,建立了丰功伟业
在灭吴之战中,虽然杜预是西路统帅,并且掌握了益州刺史王濬的调配权,但却是其属下将领王濬率先进入了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并且接受了吴国末代皇帝孙皓的受降,实现了西晋统一的大业。
可以说主帅杜预的风头完全被部将王濬给盖过了,这种情况很大程度在于杜预本身个性低调,不喜欢争功夺利,在攻占敌国都城这种事情上,一般主将都会选择让自己去建功立业,以便青史留名。但杜预却是在攻破江陵占据荆州之后,充分支持了王濬,让其水师一路沿江东下直扑吴国都城石头城,这才能让王濬建立灭吴的旷世之功。
西晋灭吴之战
有诗豪之称的唐代大诗人、大文学家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被千古传唱的古诗就提到王濬灭吴的事情,但是杜预的事迹在古代传播很广的诗词中完全没有踪迹。
以武将而论,不会武,以文而论,没有流传广的作品
杜预,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学科都很有研究,所以在当时留下了“杜武库”的称号,但是问题也在于这里,全面发展,导致各方面都不算特别突出。
杜预作为武将,”身不跨马,射不穿札”,不管是骑马还是射箭,都不擅长。其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但他并未留下兵法传世。
杜预之墓碑
他作为文人,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但是到现在也少有人知,只是历史专业的人才会了解到这类专业书籍,他修订了《二元乾度历》,但只限于在当时流行,并未流传下来。
以上就是本应鼎鼎大名的杜预,却到现在几乎籍籍无名的原因。
参考文献《晋书.杜预传》
本文由锦观世界原创,喜欢的请分享或者给个关注吧。
举报/反馈

锦观世界

2491获赞 221粉丝
专注趣说文化历史,让文化历史更有趣。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