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说史
毕公之苗,因国为姓,大名始赏,盈数自正,胤裔繁昌,系载忠正,杨干就戮,智氏奔命,文始建侯,武实彊盛,大梁东徙,长安北侦,卯既无功,卬亦外聘,王假削弱,虏於秦政。——(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智氏亡,三晋分,三晋分,七国立,七国立,战国起。
春秋战国的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奴隶制即将土崩瓦解的时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但社会大动荡亦不可避免,随着而来的是战争不断。
此时,被周王室分封用来拱卫王室的诸侯,纷纷各自为政,相互倾轧,如何生存和图强,就成为了各个诸侯国要思考的当务之急。
百家争鸣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诸侯国的强盛,也离不开明君贤臣的相得益彰,秦国的逐步崛起,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主强臣弱会导致政治的独断而颠覆国家,如晋国的智瑶,主弱臣强会致使国家易姓和分裂,如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而晋国一分为三后魏氏地理位置可以说最为尴尬,周围强国林立,那么魏国为何会成为战国首霸?
此事我们还得慢慢说。
三家分晋后魏氏面临的僵局。
公元前453年,被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已围困三年赵氏,面临灭族的危险(《战国策》记载:围晋阳三年, 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但上天再次庇护了赵氏,就如曾经的范氏、中行氏围攻赵氏一样,赵氏又一次在最危急的时刻来了一次大翻身。
因为强大韩、魏两家看到了智氏要代晋的野心,于是在赵氏家臣张孟谈的劝说下,这两家反水了,趁着夜色掘开了灌向晋阳的水,而把水引入了智瑶的营地,结果智氏大败,智瑶被杀,三家分晋的格局就此形成。
战国初期形势图 三家分晋的过程中,赵氏获得土地最多,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赵氏要了晋国的北部大片土地,韩氏被分在了最南端,而魏氏则被分在了中间,按理来说,中间的土地是晋国的核心,是最为肥沃的,难道不好吗,其实还真不好。
因为魏氏的地理位置处于四战之地,魏国的西部是秦国,北部是赵国,东部是齐国,南部是韩国,越过中条山便是楚国,这样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制约魏国发展的尴尬之地,当然也面临着难以向外扩张的僵局。
魏斯横空出世而始称诸侯。
魏文侯,名叫魏斯,他是魏国第一位正儿八经的君主(以前只能算家族老大),《资治通鉴》就是以“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开篇的,足见这件事在历史上,是相当有分量的。
魏斯从魏桓子手中接过了班,深感惊慌,因为魏国所处的位置,让他明白了,四周列强林立,只有先自强才能图存,最后才能向外发展。
魏文侯 于是,他选贤任能,手下聚集了一大批响当当的人才,文有翟璜、李悝,武有乐羊、吴起,让人惊叹的是,这些人才全被魏文侯收入麾下,并且各自发挥着光与热,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人才在魏文侯在位时期鲜有不和,可以说魏文侯是一个相当出色的老板。
魏文侯启用李悝在魏国率先开启了变法,这是魏国强大的基础,国力强大之后,魏文侯重用吴起向西征战秦国,任用乐羊向东攻打中山,进而又打败了强齐,魏国的霸主地位自此巩固,且在接下来百余年里,无诸侯可以撼动。
魏文侯把一手烂牌打活了。
魏文侯继位之初,可以说是拿了一手烂牌,但是他却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把这手牌打的相当漂亮,这也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的真正原因。
关于魏文侯的贤,飞鱼就其中两则小故事进行具体叙说,其中一则是魏文侯与手下约定了去打猎,这一天魏文侯喝酒喝得多了,正值高兴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和虞人(一种官职)的这个约定,不巧的是,天气正好下雨。
于是魏文侯急忙起身要去赴约,手下的大臣纷纷劝说魏文侯不要去了,但是魏文侯却说,君主既然答应了臣子,那就要做到,君主不守信国家怎么会强大呢,于是冒着雨亲自前去中止了这次打猎的约定(《战国策》记载: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第二件事是魏文侯没事的时候喜欢听音乐,当然对于乐律也是很精通,一天他和田子方一起喝酒,听到了其中的声调不对,于是就想在田子方面前显摆一把,结果却遭到了田子方“审于声而聋于官”的指责,魏文侯听后立即虚心受教(《战国策》记载: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
飞鱼说:
三家分晋后魏氏地理位置最为尴尬,那么魏国为何会成为战国首霸?这是因为魏国出了一个魏文侯,正是有了贤明的君主,魏国才能摆脱尴地理位置的制约,称霸战国初期百余年。
为何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原来他把一手烂牌打活了,魏文侯能知人善任而又用人不疑、能信守约定而又虚心纳谏,这可以说是一个明君必备的品质,正是因为魏文侯的“贤”,他在位时期,魏国才会人才济济,愈发强盛。
古代战争场面 但可悲的是,魏国自魏文侯之后,再无力揽狂澜的君主出世,而继任的后代也越来越不堪,如果非要找出魏国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的,那一定是从魏武侯逼走吴起开始。
你可能会说,魏武侯继位以后,不是也打了不少胜仗吗,当然是,但这只是魏文侯留下的余威罢了,能打胜仗不一定就代表了强,因为盲目的战争不仅会消耗国力,还会拖垮一个国家,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却又四处开战,这可以说是魏国走向衰亡的直接原因。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