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长的大陆海岸线,像一张拉满的弓;曲折蜿蜒的长江,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箭;而上海港,就在这副弓箭的交叉点上。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上海港也展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70年间上海港从黄浦江到长江口再到东海,一路跨江入海,乘风破浪,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而对于洋山四期安全员张继伟一家来说,整个家庭的命运也和上海港的发展紧密相系。从新中国第一代女吊车司机到全球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洋山四期的安全员,这一家人不仅在码头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更是见证了上海港70年来的沧桑巨变。
奶奶尹凤霞:新中国第一代女吊车司机,见证上海港成为新中国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国庆前夕,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洋山四期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作为码头上的安全员,张继伟趁着自己轮休特地带着父亲和奶奶到码头参观。看到忙碌的海岸线上,"聪明灵活"的桥吊和轨道吊,可以远程操控,"不会迷路"的引导车可以自动将集装箱送到指定的位置,老人感慨万千。
张继伟的奶奶尹凤霞是新中国第一代的女吊车司机,在解放前尹凤霞只是一个家庭妇女,在家带着4个孩子。1949年新中国成立,尹凤霞响应国家解放妇女劳动力的号召,作为家属工到军工路码头工作。尹凤霞回忆:当年黄浦江上来的都是小船、木头船,黄沙石子上岸后,就要用吊车抓斗去抓。
那时候,军工路码头是上海主要的建材码头,黄沙、石子大都从这里上岸,尹凤霞把吊车的抓斗伸进船舱,在舱底的装卸工必须用人力把货物搬上抓斗。为了减少同事的工作量,尹凤霞每次下抓斗都必须更精准。靠着尹凤霞和同事们一抓斗、一抓斗的努力,上海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创出佳绩。1952年,上海港的年吞吐量就上升到560万吨,成为新中国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尹凤霞也凭借出色的技术和辛勤的劳动,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多次荣获了市三八红旗手、市级劳模称号。
父亲张大柱:码头装卸工,见证了上海港从“船等泊位”到跨江入海的历程
时光荏苒,1981年,尹凤霞的儿子张大柱从黑龙江插队落户回到上海,也被分配到了码头,在公平路附近的上港5区做一名装卸工。虽然当时上海港已经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但装卸的依然是散货,作业方式与解放初期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工人们必须下到船舱,用人力把货装上吊车的抓斗,有些船舱密闭不通风,每到夏天就闷热无比,工人只能光着膀子干活,碰到装卸水泥时,25公斤一包的水泥,放在肩上,经常会导致破皮感染。
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货物需求日增,但航道通过能力与码头装卸能力不足,压船压货现象突出。最严重时,200多条等待装卸的货船在长江口锚地排起了长队。船等泊位,成了上海港的一大疑难杂症,尽快探索新港区成为了当务之急。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港的第一座现代化集装箱码头诞生在张华浜港区。新码头上的桥吊,可以轻松抓取十几吨重的集装箱,也让张大柱这样的码头装卸工,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
1993年10月30日,外高桥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次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
2005年底,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开港,上海港从此结束了没有深水泊位的历史,正式实现"跨江入海"。
儿子张继伟:从桥吊司机到洋山四期全自动码头安全员,见证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2005年,张大柱的儿子张继伟也大学毕业,成为了第三代上港人,作为一名桥吊司机,他也在40米高的驾驶室里见证了上海港如何创下了令全球瞩目的成绩。
2006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
2010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越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2011年,上海港的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
2017年12月29日,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这座码头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而且所有软件和硬件都是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
看准了码头自动化的机遇,做了十多年桥吊司机的张继伟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转型成为了码头安全员,负责整个码头所有的安全问题。关注装卸作业的每一个细节、为各个岗位的制定安全规范。在这座全自动码头,张继伟肩上责任更重了。
如今,一家三代人在一起时,常常会谈起码头70年的沧桑巨变,耳濡目染间,张继伟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对码头也充满了向往,希望未来也能在码头工作,成为第四代上港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刘桂强 刘岚 实习编辑:霍慧娴)
举报/反馈

看看新闻Knews

2.4亿获赞 1075.7万粉丝
感受"叩击时代"的力量
看看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