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弓走了,留下对电影的美好理想

▲吴贻弓

月随人归。在中秋夜与家人团圆后,次日早晨,大师驾鹤西去。

2019年9月14日上午7时32分,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原主席吴贻弓因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逝世,享年80岁。

▲吴贻弓生命的最后四个月,他曾接受本报独家专访。面对题写寄语的要求,老人斟酌良久,在病榻上写下“上海电影万岁”。

吴贻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生于重庆,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同年回沪工作。主要电影作品有《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阙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城南旧事》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国内外奖项,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中国电影。在电影的传承中,诗化电影是中国电影区别于西方电影的文化基因所在。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是继费穆、孙瑜、吴永刚等大师作品之后,最具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规范的一部电影。

电影人眼中的吴贻弓

吴贻弓辞世的消息传来,上海电影界乃至中国电影界都陷入了无尽哀思。

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国家一级导演江平,曾在原上海电影局工作时给吴贻弓当过助手。他对记者坦言:“吴贻弓导演自己说,他没拍几部电影,微不足道。我每次要给他写点什么的时候,他就说,我是一个普通人,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可我们都知道,他对中国电影意味深长。”

曾在《城南旧事》中饰演小英子的沈洁,如今从事戏剧工作。“感谢导演给了我一段特别的童年时光。在现场拍摄时,他就是位智慧又幽默的长辈,他的话常常有种温情的力量。”

▲《城南旧事》上映于1983年,是吴贻弓首次独立执导的电影,他因此片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

“普通人”“文艺工作者”“一位长辈”……借用《城南旧事》里人们耳熟能详的《送别》歌词——天之涯,人生别长亭;地之角,光影耀芳草。吴贻弓走了,但他的作品还在抚慰人心。

最看重“导演”身份的他,是中国电影诗化的大家

吴贻弓的电影开蒙来得比同辈人更早。他曾说,父亲是他电影路的启蒙人。父亲的授业恩师包括李叔同,这让吴贻弓“有种莫名的自豪感”,以至于后来他在《城南旧事》中用了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上海刚解放那会儿,平安、美琪、大光明、国泰等影院都留下了少年吴贻弓跟随父亲看电影的足迹。时间久了,他萌生自己制作电影的奇想。他找来硬纸盒,在盒底挖个小洞,后面安上手电筒,上下各装一根细铁丝,一台原始放映机便成了。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偶尔想起过那段天真时光。老人不禁感慨:“所有身份里,我总是最看重‘导演’二字。”

吴贻弓生于战乱年代,伯父为其取名,“贻”为收藏,“弓”乃兵器,“贻弓”寓意“刀枪入库,天下太平”。作为导演的他,人如其名,总不自觉地任自然怡人的诗意流淌在作品中。吴贻弓生前也常说:“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华总不会轻易忘记,常常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五十年代留给我们的理想、信心、人与人的关系、诚挚的追求、生活价值取向、浪漫主义色彩,总不肯在心里泯灭。”所以,他千方百计想把这种“情结”投射在银幕作品中。

永远的《城南旧事》

1960年,吴贻弓从北影毕业后进了当时的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78年,他才第一次独立执导筒,短片《我们的小花猫》于次年获颁文化部优秀青年创作奖。1980年,在吴永刚总导演的提携下,吴贻弓完成了他第一部长片——《巴山夜雨》。诗意的故事里有雾,有人性,有迷惘,也有光芒。吴永刚总导演大胆放手,用抒情去点染冷峻的吴贻弓就这样站到了中国影史的前台。

▲《城南旧事》

1981年末,吴贻弓拿到了一沓复印件,是宝岛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 《城南旧事》。他一页页地读,深深地被感动。刚从《巴山夜雨》走出来的他,再次走进历史——重现一个宝岛台湾作家眼中1920年代的北京。小说十来万字,影片只选了小英子六岁到九岁的经历,完全以孩子的感受来触动观众。电影在国内卖出115个拷贝,相当于收进80多万元票房,在1980年代蔚为可观。

多年后,他谈到这部电影,将之视为一个时代对电影美学的重塑。“三段没什么关系的人物构成了看似毫无联系的故事,是保留原小说的分段式结构,还是打散后重新交织?我们抓住了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这种情绪积累构成特殊的味道。”吴贻弓说,他拍摄时没有过多地“计算”怎样去迎合观众,“只是想着如何把我十分挚爱和同情的这几个人物诚实地呈现出来”。

这便是吴贻弓电影最别致的特征了,他不那么注重传统的戏剧冲突,更偏爱用视听语言层层晕染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巴山夜雨》中的张瑜。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仅仅用“厚积薄发”来形容吴贻弓的创作是过于片面的,“他在等待的20年中,将中国社会氛围及其深刻变化的所有信息密码,都深深地融入、融化在了创作的血液和基因中,成为了其影片的底色,外化为了独特的不可重复也不可复制的艺术风格。单纯,热情,有理想,有温度,有情怀,有文化传承,更有新的文化创造。”在他看来,一部《巴山夜雨》,一部《城南旧事》,已永远留在了中国电影史经典作品殿堂里。

生前写下“上海电影万岁”,六字穿透理想与岁月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贻弓自传的作者石川评价,吴贻弓的艺术生涯从40岁后才开启,一出手就是能够代表上海电影改革开放后最辉煌岁月的经典作品。

1984年,吴贻弓获悉自己被任命为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那会儿,人在外景地的他不会想到,未来等着他去履新的还有一长串职务。学者石川曾问他:“行政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创作自然少了,后悔吗?”吴老答:“要说一点不后悔,那是假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想想在这过程中多少帮人做成了几件嫁衣,也能得到些许安慰。”

这些“嫁衣”中,有些是关于电影市场的。20多年前,他就提出电影早晚要走产业化道路。上海各电影单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合并为上海电影总公司。担任上影厂厂长期间,他率领的班子大胆决策,启动了中国最早的影视拍摄基地建设。他力主建造的上海影城,开创了中国多厅影院的先河。

▲影片《姐姐》中,宋春丽扮演女红军战士。

最受影迷关注的那件“嫁衣”,非上海国际电影节莫属。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进入第三次创作高潮。同时,电影产业快速发展,每年全国生产影片逾百部,电影制片厂超过十家。吴贻弓觉得,无论从艺术还是市场的角度,中国电影都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国际电影节。更关键的是,他认为由上海来创办国际电影节,“因为这里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但20多年前,摆在吴贻弓面前的现实是没钱、没人、没经验。“一天一块钱”的伙食,他带着大家一干就是几个月,还通宵在小办公室里打地铺。许多事情因陋就简,惟有对评审委员会阵容,他和谢晋都坚持,必须“响当当”“够分量”。1993年10月,全无经验可借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吴贻弓等人的努力和引领下问世。开幕那天,当索菲亚·罗兰、奥利弗·斯通、大岛渚、罗伯特·怀斯、中野良子、张曼玉、张艺谋、巩俐等全球顶级影人云集上海,为这场盛会殚精竭虑的人们欣慰: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终于开了花。落幕之夜,吴贻弓站在灯光渐暗的舞台上,热泪盈眶。

吴贻弓生命的最后四个月,他曾接受本报独家专访。面对题写寄语的要求,老人斟酌良久,在病榻上写下“上海电影万岁”。六个字或许笔力不足,但何尝不是他送给上海电影的嘱托与盼望。

相关链接

吴贻弓导演作品

《城南旧事》上映时间:1983年

主要演员:沈洁 张丰毅 张闽 郑振瑶 严翔 袁佳奕

这部上映于1983年的影片是吴贻弓首次独立执导的电影,在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获得最佳导演奖。《城南旧事》被认为是吴贻弓在《巴山夜雨》之后,对传统诗学意境加以进一步发挥的作品。影片中的那曲《送别》,也是吴贻弓自己记忆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巴山夜雨》上映时间:1980年

主要演员:李志舆 张瑜 林彬 茅为惠 欧阳儒秋

与著名导演吴永刚联合执导《巴山夜雨》,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和构思,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众生相。有影评人认为,影片对人性的剖析、挖掘,使这部影片成为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显示了吴贻弓电影风格对传统诗学意境的追求。影片在次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阙里人家》上映时间:1992年

主要演员:朱旭 赵尔康 张文蓉 魏宗万 宁理

《少爷的磨难》之后再次回到了《城南旧事》的风格,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阙里人家》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导演黄健中就认为这是电影商品化后,“讨论文化”的案例。

《少爷的磨难》上映时间:1987年

主要演员:陈佩斯 赵家玲 李纬 罗尔夫·霍帕

《少爷的磨难》是吴贻弓担任总导演,张建亚担任导演的一部不那么吴贻弓的电影——这是一部喜剧电影,而主演陈佩斯当时已经通过春晚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这是吴贻弓就任上影公司总经理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面对为什么拍摄一部喜剧时,他这样回答:“我希望能给人们带来愉快。如果谁有烦恼、谁有忧愁,就请他去看这部影片吧。”

《姐姐》上映时间:1984年

主要演员:宋春丽 陈红 史淑桂 王之夏

《姐姐》描写红军西路军几位小战士对自己既定信念的追求。梨园口一仗后幸存下来的战士,为返回革命队伍,忍受着伤病、饥饿、劳累,艰苦地行走在无垠的戈壁、茫茫的沙漠上。

《流亡大学》上映时间:1985年

主要演员:智一桐 向梅 高博 张闵

影片围绕抗日战争初期,江南钱江大学举校西迁的故事,讲述知识分子的成长和觉醒。在影片的局部和片断中,吴贻弓有意识地增加了某些戏剧性的因素,以照顾到观众的欣赏习惯。

《月随人归》上映时间:1990年

主要演员:夏宗佑 张文蓉 向梅 高博

离家30多年的张汉元从宝岛台湾回到家乡。一对昔日恋人意外相见,终成眷属。《月随人归》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影片中回荡的是一曲深情、优美、舒缓的如歌行板;流泻的是海峡两岸普通人心灵中的理解、信任和宽容。

《海之魂》上映时间:1997年

主要演员:何麟 赵胜胜 吴冕 陈锐 张勇手

《海之魂》是一部全方位反映我国海军走向现代化,表现当代海军生活的巨片,也是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描写我国大型特混远洋舰队的故事片。影片主要通过三位海军官兵的命运,集中表现我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

《我们的小花猫》(短片)拍摄时间:1979年

主要演员:白穆 赵抒音 陈文杰

《我们的小花猫》是吴贻弓第一次担任导演的散文式短片,重于抒发人物内心感情,又有儿童和动物的戏。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