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1943年生于四川,后随父母迁居台湾。三毛是一个追求自由,更是一个重视精神情感世界的女子,她是感性的作家,特立独行的作家。她的一生像烟火一般,从冰冷压抑、到被点燃,再到灿烂绽放,最后到渐渐陨落,瞬息而过。三毛的一生,让人羡慕,又让人唏嘘。品读三毛,感慨之余,还是感慨。
年少时期的三毛,活在惆怅、孤寂、伤感的世界里。她在小说集《雨季不再来》中曾写道:
“我来自何方,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的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
这段文字没有太多修饰词,平铺直叙的语言,却是三毛起伏不定的内心独白。 少年的三毛,是一个敏感、脆弱、迷茫的女孩,在上学时,曾被数学教师当众嘲笑为智商低下。然而,其实她能力并不差,小学时就开始读《红楼梦》,初中时已经阅读了无数本世界名著。
年少时,被数学教师当众羞辱,这对三毛的伤害是不可治愈的,往后,当她每每想起:“总是难以释然,深责自己当时的懦弱,而且悲不自禁。”
孤独
青春年少总是和“叛逆、敏感”等词语离不开关系,三毛本是一个敏感又活在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人,数学教师对她的体罚和嘲笑,更是让她产生了悲观和叛逆的情绪。于是,她开始逃学,甚至直接把自己封锁在家中,不出门,不上学,而这一自闭就是七年之久。
年少的三毛,有着太多的忧愁苦闷,或许那是雨季该有的属性,毕竟谁又何曾没有经过 “少年的维特烦恼”。几年之后,她终于顿悟,从迷茫和痛苦中走了出来。
流浪
跟灰暗的雨季告别之后,三毛踏上了远方的征途,奔向了她一心向往的撒哈拉沙漠,开始了她的放逐生活。
沙漠的环境是恶劣的,但也是宏伟瑰丽的,三毛在旷达的沙漠中确切地感受到了沙漠的雄伟壮阔,确切地感受到了沙漠带来的荒凉悲壮之美。在空旷荒凉的大地上,世间上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在那样的环境下,三毛的心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那段时间,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三毛,和荷西结了婚。有了爱的支持和鼓励,三毛开始变得热情和奔放。那时候,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几乎是她当时的内心情感抒发,也是她现实生活的记录。
三毛是一个“流浪者”,她内心深处潜藏着叛逆的思想,但是她又向往传统的生活。三毛曾说:“我实在只是一个家庭主妇”,这是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包容与博爱。
在三毛所著的《撒哈拉的故事》中,共有14个小故事,而其中的每一个故事,基本都是记叙了三毛当家庭主妇时的日常生活内容,比如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这样描述:
“闲话不说,做家庭主妇,第一便是下厨房。我一向对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对煮菜却是十分有兴趣,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
这是一个关于她如何为荷西烹饪制作中国菜的散文描写。对她来说,做家务事虽然可恨,但是若把它当成了一门艺术看,便喜而爱之了。在《白手成家》中,三毛记述了自己和荷西如何在艰辛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搭建自己温馨的家,她如此写道:
“荷西在市政府申请送水时,我又去买了五大张沙哈拉威人用的粗草席、一个锅、四个盘子、叉匙各两份,刀,我们两个现成的合起来有十一把,都可当菜刀用,所以不再买。又买了水桶、扫把、刷子、衣夹、肥皂、油米糖醋…… ”
三毛虽叛逆,但也像传统的女人一样,期望美好的爱情、家庭。当她和荷西在一起的时候,她的这种对家庭的向往是强烈的。
自由与超脱
然而,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1979年9月30日,荷西在潜水中意外丧生。荷西的离去,给三毛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
在伤心、悲痛,绝望之后,也许是“鸟倦飞而知还”,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回到了台湾。
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三毛更加看清了尘世,她开始以一种超然洒脱的平淡之心重新投入生活,认真教书。但是,时间不长,1991年,三毛在台湾荣总医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三毛的死让人震惊,让人唏嘘。
诗人纪伯伦曾说:“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
也许,当真正看透了一切之后,一切都不重要了。柏拉图曾说:“人类的结局,无关它物,只有死与向死”。 世间上一切指引的结束,便是死亡,死亡是无可避免的。
三毛的死,是一种彻悟人生之后的悲剧选择,也是一种超然的回归。三毛曾说:“我是一个自由魂”,她选择了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走完了一生,又以另一种方式来找寻新生:黑暗落下,亦是归处!
三毛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她用尽了一生在寻找心灵的自由。她像一朵桀骜不驯的野花,孤独而高贵的绽放着,更像一场烟火,美丽而短暂!
文 | 一木君
图片 | 网络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一枚热爱写作的有志青年,写过上千份稿子,码过几百万文字,梦想做一个有温度的创作者。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
每周一本好书、一位人物、一个好故事分享,专注文字,品读人生……
举报/反馈

读书文史

36万获赞 5.8万粉丝
专注国学经典、民俗文化、人文艺术……
乘风计划作者,网络红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