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是清代签订的一个平等的条约,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保了中俄边境的安宁。尽管康熙皇帝在这个条约的签订过程中作出了一些让步,甚至还将本属中国的领土让出一部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本文就中俄边境关系,来具体说一说《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始末。
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长期以来,俄国的疆界在乌拉山以西,与中国并不接壤,16世纪下半叶(明嘉靖、隆庆时期)俄国军队在经历了一系列军事征服后,越过乌拉山,进抵叶尼塞河。17世纪初,其势力已抵达鄂霍次克海,囊括西伯利亚。至清军入关前夕,其远征军穿越外兴安岭,南下黑龙江流域,窜入满族的发祥地。伴随着俄国远征军的军事扩张,清、俄之间的军事冲突愈演愈烈。
俄国远征军利用康熙初年最高权力更迭无暇北顾之机,不仅盘踞着黑龙江上游的尼布楚城、中游的雅克萨城,且构筑工事,建立殖民据点,屡屡向下游进犯。三藩之乱期间,俄远征军沿黑龙江支流分路推进:
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古里河上设侵略据点;
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精奇里江上游建结雅斯克堡;
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西林穆丹河畔建西林穆宾斯克据点,在精奇里江口建多伦禅据点;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额尔古纳河附近建额尔古纳堡。
在此期间,俄国顺黑龙江而下,陆续在黑龙江下游构筑杜古吉根斯克、乌第斯克、图古尔斯克、聂米伦斯克等军事据点。清廷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边界冲突的尝试,并未得到俄国当权者的响应。平定三藩后,康熙帝于二十一年(1682年)出关巡边,由盛京北上,抵吉林乌喇(今吉林市)。在侦察和了解了俄军的部署后,康熙帝认为只有夺回雅克萨,才可能使俄国接受和谈的建议。
两次雅克萨战争
从康熙二十二年起,清廷即着手准备对沙俄入侵者予以反击,开辟出一条从沈阳到瑷珲城的水上运输线,经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把征集的一万二千石粮食(可供三年之用)运往前线。同时,又设立了从吉林到瑷珲的一千三百四十里的驿路,设十九个驿站。
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正式打响,该年一月,康熙帝派都统彭春赴黑龙江,会商用兵事宜。与此同时,康熙帝致函俄国沙皇,要求俄国军队从雅克萨撤兵,“以雅库等地为居住界,朕即令征讨之大兵停止前进,如此则边界地方可得安宁,而无侵扰之忧,互相贸易遣使,和睦相处。”
由于俄方拒不响应清廷所提出的“毋复入内地构乱”、“彼此晏楚”的建议,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进抵雅克萨,包围该城。然后从水、陆两路发起进攻,且将顺黑龙江而下企图开进雅克萨的一支俄军歼灭。二十四日晚,清军大炮运抵城下,龟缩在雅克萨城的俄军首领托尔布津在炮火的猛烈攻击下,于二十五日挂出白旗乞降,清军收复雅克萨城。
按照康熙帝的指示,清军在占领雅克萨城后,释放了在城内的侵略者及其家属七百余人,且允许他们携带武器、财产出城。随后,清军拆除了雅克萨城的工事,撤回瑷珲。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俄军再次侵占雅克萨,康熙帝传谕议政王大臣会同彭春、郎谈等拟定进兵事宜。二月初十,清廷令将新炮、火药、炮弹等送往黑龙江军前;二月十三日传谕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速修战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兵驰赴黑龙江城。”
五月二十八日,萨尔素、郎谈兵分两路逼近雅克萨城,时俄军城内有守兵八百二十人,储备大量弹药、粮食及其他用品;城门上配备了大炮十三门,致使清军不能逼近城下。六月初四,清军大炮四十门运至雅克萨,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托尔津及百余名俄军丧生。
八月,寒冬将至,清军掘壕筑垒,对城内俄军长困久围。雅克萨城西临江,清军在江对岸驻扎一支军队,截击俄军从尼布楚方面派出的援军。被围困在雅克萨城的俄军因传染病流行,只剩下七八十人,且粮食、弹药消耗殆尽,处于山穷水尽的状态。
沙俄政府得知雅克萨被围困,即遣使前往北京,尼基弗尔·文纽科夫一行于九月二十五抵京。俄使请求双方派使臣谈判划界之事,沙俄的建议,当即得到清政府的响应。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正月初九,萨布素遵旨撤退围城之兵,第二次雅克萨战争正式结束。清军在两次雅克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实力,终于使沙俄政府接受清廷所提出的和谈建议。
中俄使团的谈判宗旨
康熙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沙皇派遣御前大臣戈洛文为全权谈判特使,以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为副使,俄国使团还包括军官数人、火枪兵五百余、兵士一千四百人。
沙皇政府为戈洛文使团所制定的谈判方案是:坚持以黑龙江、牛满河、精奇里江划界;拒绝从尼布楚、雅克萨撤兵;要求清廷赔偿雅克萨战争的损失;设法使喀尔喀蒙古在清、俄冲突中支持俄国。且训令戈洛文:如清廷“坚持原有主张,毫不让步,不愿根据上述条约缔结合约,大使必须依照沙皇陛下的命令和西伯利亚部的军事训令采取行动。”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八月,戈洛文使团抵贝加尔湖以西的厄尔口城,八月二十日四日,戈洛文收到沙皇政府所发出的关于划界的第二个训令。俄国政府在该年春于土耳其的战争中战败,无暇东顾,遂传令戈洛文等,如不能达成以黑龙江为界的协议,即以雅克萨为界,叮嘱使团“决不要发动战争和造成流血事件。”
戈洛文的代表于康熙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到达北京,要求清政府派出使团到位于边界的楚库柏兴进行谈判。三月,清廷命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理藩院尚书阿喇尼,都察院左都御史马齐,护军统领马喇为中俄议定边界谈判团,都统郎谈率八旗前锋二百、护军四百,火器营兵二百随同前往,任命传教士徐日升(葡萄牙人)、张诚(法国人)为随团翻译。
使团行前,康熙帝对索额图谕道:
“其黑龙江之地最为扼要,由黑龙江而下可至松花江,由松花江而下可至嫩江;南行通库尔瀚及乌喇、宁古塔、席北、科尔沁、索伦、达斡尔诸处;若向黑龙江口,可达于海。又恒滚、牛满等江及精奇里江口,具合流于黑龙江。环江左右,均系我属鄂伦春、奇勒尔、毕喇尔等人民所居之地。若不尽取之,边民终不获安。朕以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俄罗斯。”
索额图一行离京后不久,蒙古厄鲁特部便与喀尔喀部发生战事。该年五月,厄鲁特四卫拉特之一的准噶尔部大举进攻喀尔喀部,清廷使团北上之路被阻。五月二十五日,康熙传谕索额图等暂住喀伦,将迟滞原因通告俄国使团。戈洛文致函清廷,建议另择地点进行谈判。有鉴于此,康熙帝召回索额图等一行。
直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闰三月,在清廷的敦促下,中俄达成了在尼布楚举行谈判,索额图等于四月二十六日从北京出发。
尼布楚谈判
鉴于准噶尔部东犯造成的北部边境危机,康熙帝决定在中俄边境谈判中作出较大的让步,将原定“以尼布楚为界”改为“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让出尼布楚,收回雅克萨。
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索额图、佟国纲等抵达尼布楚。第一次谈判开始时,清俄双方议定“不谈已经过去的事,只确定两国之间的边界”。俄方提出以黑龙江作为疆界,河以北的土地归俄国,河以南的土地归中国。清廷方面无论如何也不同意这一建议,建议俄国退到色愣格以上,把该处地方连同尼布楚和雅克萨以及它们的附属地划归清政府。
双方就尼布楚、雅克萨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俄国特使以“尼布楚、雅克萨乃是伊等先去开拓居地之地”为词;索额图则以“敖嫩河、尼布楚皆为我茂明安等部原来居住地;雅克萨为我虞人阿尔巴西等居住之地”为由,双方互不相让。
七月初九,双方举行第二次会谈。为了打破僵局,索额图等提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对于清廷这个让步,俄全权大使“以哈哈一笑作为答复”,这激怒了索额图。当天会议结束后,索额图便派人拆除俄使的一些帐篷,清俄谈判濒于破裂。
七月十二,戈洛文派代表到清使团驻地,建议再举行一次会议,于是双方举行了第三次会谈。索额图等人提出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为界,但俄国方面仍然坚持把雅克萨以及雅克萨以西的全部土地划为俄国,谈判再次陷入破裂的边缘。
清军随即作出反应,企图对尼布楚建立封锁。七月十四日,俄方代表提出放弃雅克萨,也同意了以额尔古纳河作为两国的疆界。在经过七天的激烈谈判后,清俄双方终于进入了草拟条约的阶段。
尼布楚条约的草拟与签订
自七月十五双方开始草拟划界条约,根据会议记录,以外兴安岭为界,但该山脉在格尔必齐河发源处形成两支高峻的山岭,其北峰在乌第河北岸延绵东去直至鄂霍次克海,其南峰在接近东经132度时向南折约一维度,两峰之间的面积约五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的归属又引起了新的争议。
七月十九日,戈洛文派人送来一封措辞强烈的信,以清朝皇帝在给俄国沙皇的信件、清方使节地的文书上从未明确提过这一地区为由,坚持对这一地区的归属,如清方不接受此建议,将对战争和一切流血牺牲的恶果承担责任。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索额图、佟国纲等钦差大臣担心,缔和的一切希望都将完全毁掉,皇上或许会责备他们把和谈搞绝裂,便于次日通知戈洛文,接受俄方建议,“有关两条山脉之间的土地一款暂不决定”。
七月二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订,正本两份,用拉丁文誊写,副本两份,分别由满文、俄文书写。正本分别盖有清、俄两国印玺,用满文、俄文书写的副本由清、俄各自保存,作为正本的译文。该条约共有八款:
一,绰尔纳河、格尔必齐河作为两帝国之边界;
二,俄国在雅克萨所筑城堡完全拆毁,俄国居民连同所有财物均移至俄国所辖境内,两国居民不得私自越境;
三,所有既往之事,概因永远遗忘,不再追究;
四,自缔约之日起,彼此互不收容逃亡或叛逆之人;
五,现留清界内之俄国臣民或现留在俄国境内之清臣民,均各自留居原地;
六,两国臣民凡获许可,俱准于互相往来,彼此贸易;
七,两国边界划定后,各守本约;
八,本条约之正副文本,钤用印信,彼此交换,上述各款应以满文、汉文、俄文、拉丁文铭刻碑石,立于两国所定边界之处,垂诸永远,永资信守。
尼布楚是一个平等的条约,该条约明确划定两国东段边界,此后清廷在雍正五年(1727年)同俄国就中段边界进行谈判,先后签订《布连斯奇条约》、《阿巴哈依图界约》、《色愣额界约》,确定恰克图与鄂尔怀图山之间的鄂博为两国边界起点,东至鄂尔古纳河,西至沙华纳伊岭,以南归清,以北归俄,对尼布楚条约中乌第河一带有待议区,仍保留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