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之中,关于“是否有我”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因为众生说“有我”,而佛教却认为众生所感知到的“我”并非真我,而是假我。
佛像
那么,众生为何会认为有“我”呢?而作为学佛之人,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佛教所强调的“无我”呢?
其实众生之所以认为有“我”的存在,最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明,众生因为无明才会有“我执”,也就是有“我”的存在,这也是原始佛教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呢?
其实佛教所说的“无我”,并不是说“我不存在”,而是说“没有永恒的我”存在,“我”只是一种五蕴相续的作用而已,但这种作用并不否认“我”的存在,也就是说,真正的“我”并不是众生所认为的“我”。
如何理解呢?
按照佛教之中“十二因缘法”的说法,无明缘于行,行缘于识,识起于色,名色来自于六处,六处有触,因触而有受,有受才有爱,爱才会有取,取当有,有缘生,有生而有老死。而正是因为无明的无余灭去而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如此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依次灭去,这就是佛教修行的缘由和过程。
因此,“十二因缘法”也是一个依次为缘,不断递进的过程。
另外,如果从“五蕴”的角度来解释的话,识也正是因为色、受、想、行蕴来,而色受想行中的任何一蕴都是无常也是无法意料的,也就是说都是苦的,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所以,所形成的“识”也是无常的,同样也是苦的,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一个不能随心所欲的“识”,是被因缘法所缚的“识”,而这种所“识”到的“我”,当然不是真我,而仅仅具有所谓“我”这种作用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众生有“我”,佛教却强调的“无我”的真正原因?
举报/反馈

问过蓝天

204万获赞 27.7万粉丝
研读半卷残书,追问古今之道。
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