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8月22日电 二十年前,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路有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蹬着自行车穿过熙来攘往的街头。沿路的交警和摊贩都认得他——骑车上班的“李厅长”。“李厅长”名叫李宏塔,历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他的祖父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
如今,满头银发的李宏塔年届古稀。可这位“红色后代”的故事却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传承“红色家风”,数十年坚守初心、本色做人,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
出身“名门”的“普通人”
李宏塔的家世说“显赫”不为过,祖父是李大钊,父亲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然而李宏塔的成长却与普通青年无异:父母工作忙,出生19天就被送往托儿所照顾,直到6岁才被接回家;16岁当兵入伍,做过化工厂工人,后来考上大学;1978年起,先后在共青团合肥市委、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民政厅等部门工作。
“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李葆华曾经这样教育李宏塔。一个习惯伴随李宏塔一生:除了极少数重要公务赶时间,李宏塔从不坐专车,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随着年龄增大,2003年他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还笑称这是“与时俱进”。
当年根据安徽省干部住房标准规定,李宏塔应该享受至少70平方米的住房。然而1984年,他却搬进位于楼房最西面一套冬冷夏热的两居室,在这套55平方米的旧房里一住就是16年。“大家都是这样,我也知足。”李宏塔说。在共青团工作时,单位曾经要分给他一套大房子,他看到年轻职工没地方住,愣是坚持用自己的一个大套换了3个小户型,分给了单位3位年轻人。
李家三代,家风如一。“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祖父李大钊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父亲李葆华承风父辈,十分简朴:家中老旧的三合板家具、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这样的家风传承,让李宏塔面对简朴生活时乐在其中。
严于律己治家的“清官”
问起对李宏塔的印象,有人笑李宏塔是个没“爱好”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进歌厅舞厅。还有人向记者透露,说李宏塔有时让人“难堪”。
一年春节,这位同志和爱人从老家回来,给李宏塔捎去几样小吃,李宏塔却回赠价值数倍的物品让他带回家。这正与父亲李葆华当年所为一模一样:那时家中收到几包葡萄干,父亲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还把少年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价一同退款。
2008年,李宏塔的儿子李柔刚结婚,婚礼布置简单,单位同事们前来祝贺并包了红包。为了不破坏婚礼的气氛,李宏塔照单全收,但第二天便将所有的礼钱如数奉还。
记者还了解到,李宏塔在民政厅一干18年,期间有许多人为他得不到升迁而“打抱不平”,可他自己对此却泰然处之,从未向领导提出过要求。这也与父亲李葆华有关。他从不为子女的升迁打招呼,每当子女所在省里的领导前来看望他时,还要嘱咐对方务必严格要求。
对提拔“冷”,却对百姓热。民政部门多名老同志告诉记者,李宏塔把群众处成了亲戚:低保户过年的饺子皮没着落、前来求助的下岗工人没带伞……他都会自掏腰包帮上一把。
变岗不变本色的老党员
在民政系统工作期间,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当地很多同志都知道他的“反方向工作法”:下乡时不向有关市、县打招呼,经常让司机“把车子开到进不去的地方”,然后步行进村入户检查工作。从百姓家里出来,他再到乡镇、县市座谈。“必须离开公路,直接去问老百姓。沿着公路转、隔着玻璃看是了解不到真实情况的。”李宏塔说。
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发生水灾,为了摸清具体灾情,他连续20多天奔走在灾区,是“反向工作法”起了关键作用:他从受灾群众蒸着救济米的锅中“闻”出了问题,查清了责任;他走进受灾群众的帐篷“量”出了其中暑热与机关办公室之间的温差,让机关为3万多受灾群众腾出温度适宜的办公室做住处。
2008年,李宏塔当选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历年全国“两会”上常能听到他为困难群众的“发声”。退休后,李宏塔选择加入中华慈善总会,依旧为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四处奔走,他说:“慈善能直接为最困难的群众服务,这是我晚年的一件幸事”。(记者 陈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