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一部神奇的医书,历来被中医界奉为经典。《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
今本《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其中素问侧重于讲阴阳五行、病因、藏象、气血精液等,《灵枢》则侧重于讲经络和针灸。
《黄帝内经》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涉及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中很多内容与黄老道学有很深的因缘,以至于古今学者对《黄帝内经》成书之谜争论不休。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在写《汉书》时,将其归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后世多认为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古人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先秦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宋代的林亿、高保衡等。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
二·战国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司马光、朱熹,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方孝孺、清代魏荔彤等。其理由有三点: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其次,《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最后,以《黄帝内经》的文体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而《素问》中韵语的文字特别多。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 ,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三·西汉时期,
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现代中医学专家刘长林、吴文鼎等人也持这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其二,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在书名和思想内容上与“黄老学派”的密切联系,也为只有在西汉“黄老学派”鼎盛时期才能成书提供了佐证;其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十种医书中,竟没有《黄帝内经》,因此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之前。
古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为战国时期较为可信。但也不能认为《素问》、《灵枢》所有篇章尽出战国。
虽然有这些不同观点,可是黄帝内经的起源还是未解之谜,有待于做更深入的探究
举报/反馈

明月的回忆

242获赞 40粉丝
有一些记忆逐渐模糊总想记起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