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邵晓琤织绣研究院研究认为,汉代以来从丝绸之路流入中土的缂毛物品和缂毛技术,加上中原地区日渐繁荣成熟的桑蚕织造技术,造就了隋唐五代时期缂丝技术的成型和发展。从目前的考古及各种文献资料可见,“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在唐代以前仅见于缂毛织物,唐代开始应用于丝织物上,由此说明在中国缂丝最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图1-2-2-1,缂丝组织结构示意图)。
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图1-2-2-2 几何纹缂丝带,现藏新疆博物馆)、甘肃敦煌、青海都兰等地都曾出土过唐代缂丝,日本正仓院也藏有传世的唐代缂丝。
目前已知的唐代缂丝均为生活日用品或宗教用品,如腰带、幡带等,其工艺以平缂和绕缂为主,题材都采用简洁的对称图案表现,色彩也是平面色块,还没有使用晕色法,故层次不够丰富,偶有用金线作底纹,使作品增强了装饰性(图1-2-2-3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缂丝残片,图1-2-2-4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缂丝带1,图1-2-2-5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缂丝带2,图1-2-2-6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缂丝带3,图1-2-2-7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缂丝带4),但宽幅都有限,估计是缂机还没有发展成熟的缘故。
举报/反馈

神州绣典

14.3万获赞 3.2万粉丝
呈现刺绣艺术经典,宏扬中华刺绣文化。
副院长,肖尧,北京邵晓琤织绣研究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