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一部法国剧情片,杰拉尔·朱诺、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所谓的差等生,马修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命运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 故事发生在1949年法国乡村的一所寄宿学校里,因为校长哈珊以暴力手段教训学生,导致老师们有样学样,也以此方式变相体罚学生。时间久了,这群“坏孩子”就想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对抗校长,对抗老师。就连学校的名字也被他们形容为“池塘之底”。
放牛班的春天 原以为这种对抗会一直持续下去,可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克雷芒马修,一个秃头矮个子的音乐老师。因为他的到来,整个学校都在慢慢发生转变,大家不仅喜欢他谱写的音乐,更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当然,那个严肃古板的校长除外。最终这个新学监被校长辞退,但他已将善良的种子深深埋进了学生们的心里,这种善良会一直持续到孩子们长大成人。
放牛班的春天 面对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到底该如何取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两者异同:
放牛班的春天 校长:一言堂的行为主义,这种思想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可以说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其中的代表人物华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按自己的愿望培养,我保证把他们培养成我选择的任何特定的类型———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领袖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管他的天分、爱好、倾向、才能和他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
放牛班的春天 这就是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吧。所以,电影一开始原本应该是温馨和睦的问题少年救助教育学校,却在校长的管理下,变成了一座毫无人性监牢,而他手底下的老员工们更是奉行着死板无用的原则,学生们的调皮捣蛋就是对这些原则的挑战,更是对校长的挑战,所以也导致了校长更加疯狂的镇压,到了最后就连学生们的娱乐都被禁止了。
放牛班的春天 马修:发现人性美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以强调学生的整体性、独立性以及自主性,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为建立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放牛班的春天 虽然影片并没有交代马修的人性美思想,但从他和学生的接触就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善良与无私,在马修的眼里,这群孩子只是暂时有一点点问题,只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劝谏,就一定可以让他们重回正轨。正是因为马修的包容,以及对学生们的尊重,才让他真正走进这群问题少年的心里。
放牛班的春天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学生们调侃马修的光头时,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纠正了学生音准的错误,以这样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因为“犯错”而没有被惩罚, 就是因为这样的尊重与包容,才最终让这个“放牛班”变成了一个愉快成长的大集体。
放牛班的春天 当这两种思想发生碰撞时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马修老师指挥学生唱歌时,学生们全部敲打着桌子找节奏,这样的声音很快就响彻了整栋大楼。虽然大家都沉醉其中,可校长却被这样的声音吓到了,对于他来说,这也许又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对“起义”,所以他总是找各种理由阻挠马修老师与这群坏孩子唱歌。
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最后,校长借火灾之名解雇了马修,表面上看,代表一言堂的校长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而马修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可事实并非如此,从这群孩子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这群所谓的坏孩子,在长大后竟然可以变成音乐家甚至是其他优秀的职业,不可否认这是非常大的成就,在我看来这就是打败一言堂的最好武器,也是代表马修教育观念的胜利。
放牛班的春天 同时我们也需要承认,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其好的一面,以及不足的一面,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更不能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两者的结合吧。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刚好体现了这两种教育观念,对于现实中的教育者来说,也许会有很多启发,对于学生们来说,帮助更是巨大。在此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优秀的作品,也希望电影的魅力能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