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长兴,骄阳似火,但这并没有挡住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脚步。今年6月以来,长兴迎来红色旅游高峰,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日均接待游客突破2200人次,“七一”当天突破5000人次。
地处浙皖苏三省交界处的长兴是革命老区县。70多年前,新四军苏浙军区在该县煤山镇成立,这里拥有江南抗战时期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革命旧址群。时光荏苒,这片新四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如今换了模样。多产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江南小延安”等红色旅游品牌日益响亮。
长兴发展的秘诀远不止红色旅游。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相对较晚的县,这个曾经闭塞的革命老区,迅速发展并实现赶超。2019年上半年,长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1.4亿元,同比增长8.6%,财政收入79.76亿元;接待游客1638.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7.86亿元。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一组组亮眼的数字、一份份骄人的成绩背后,是63.45万长兴干部群众传承红色精神的实干苦干。
长兴坚持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县人民。2018年,长兴新增财力的78%用于民生事业,十方面民生实事细分的32个具体项目全部落地见效,其中16个项目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长兴这片红色土地,正在为打造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县域典范而奋斗,努力书写新时代的答卷。
这里拥有江南抗战时期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革命旧址群,星罗棋布着18处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建筑,有“江南小延安”的美誉。74年前,粟裕将军在长兴县煤山镇温塘自然村的练兵场司令台上,大声宣布新四军苏浙军区正式成立。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外景。
如今,绿水青山间,是往来的八方游客,他们或追寻红色足迹,或纵情山水美景。大街小巷上,车水马龙。在“大气开放、实干争先”的长兴精神激励下,一个曾经闭塞的革命老区县,在短短20多年内成长为全国百强县。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眼前的繁华引人深思。7月下旬,我们来到三省交界处的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这是我第四次探访,每次前来都有不一样的体验,都会听到新的故事。重温往昔峥嵘岁月,见证今日飞速发展,我们用纸笔和镜头,记录下一个革命老区县的美丽蝶变。
历史不忘:老房东迎新房客
仰峰村,地处浙皖苏三省交界地带,70多年前,这里是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所在地。80%的村民,家中都曾住过一批身穿军装的“老房客”——新四军战士。
现如今,村民们正敞开大门,准备迎接新房客的到来。
村委会主任王忠南带着我们一行走在仰峰村中,边走边聊村子的历史和发展。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留下斑驳的树影。盛夏的天气有些闷热,3户村民正忙着改建自家的房子做民宿。
“快好了,已经内部装修了。房子3层共8个房间,我们留2间自住,其余6间做民宿,准备9月中旬开张。”民宿仰峰溪舍的主人王志新说。王志新家是在2011年造的新房,为了改建成民宿,他又投入150万元进行升级,计划把小屋装修得古色古香。
听说王志新以前开过农用车和挖掘机,怎么会想到开民宿呢?我有些好奇。“因为村里环境越来越好,现在交通方便了,政府又鼓励,大家对开民宿有信心。”他笑着对我们说,“民宿开张后帮忙做个宣传啊。”王忠南接过话茬:“2017年杭长高速长兴段通车,煤山南出口离我们村只有几公里远,交通方便多了。”
纪念馆内展示当年抗日根据地状况。 记者 叶诗蕾 摄
三面环山的仰峰村,可谓“历史红、山林好”。先说“历史红”,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总共有18处遗址,仰峰村就占了4处。但原先这些红色资源只是得到保护,并没有很好利用。再说“山林好”,仰峰村山间7000亩毛竹竹影婆娑,上百棵银杏古树散落村中。“今年6月,我们村刚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王忠南自豪地说。
离王志新家不远的韩岳松家,是村里第一个开民宿的。2018年10月,他开出了村里的首间民宿,可惜只有一个房间,好几次有客人想入住却住不下。看到房间不足,村里开始动员有兴趣的、有条件的村民开民宿,并组织他们前往安吉、淳安等地学习。
夏日的风雨来得突然,只见天色骤暗,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我们和王忠南走进司令部旧址所在的沈家大院,一边躲雨,一边听过去的故事。
仰峰村和新四军结下的不解之缘,要从1943年说起。1943年秋,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在王必成、江渭清的带领下,挺进郎溪、广德、长兴一带,年底旅部进驻煤山镇(原槐坎乡)。1945年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粟裕任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浙西、浙东、苏南、皖南的抗日斗争。沈家大院的一间卧室内,一盏煤油灯静静安放在书桌上,一如70多年前的那些夜晚。就在这方陋室内,粟裕将军运筹帷幄,作出了一个个重要决定。
对这批“老房客”,王忠南从小就听爷爷奶奶说起,印象很深刻,“当时新四军一个通讯连住在爷爷家,一共13个人,平均年龄不到19岁。”这段过往尘封在王忠南爷爷的记忆中,直到1968年的一天,几位身穿军装的人来到仰峰村找寻当年的“老房东”,这才打开。军民鱼水情深,王忠南一家至今仍和当年的“老房客”通讯连连长保持联系。“老人90多岁了,每次去南京只要有空,我都会去看望他。”
红色故事从祖辈传到了父辈,又传到孙辈的耳中。村里军爱民、民拥军的一个个故事,自小就在王忠南心中点燃了军旅梦。1991年,他如愿参军,并在部队立了功、入了党。退伍后,王忠南走南闯北多年,2013年12月他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回村建设家乡。
当时的仰峰村,是一个负债达18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红色文化在我心里有情结,我们村有这么好的资源,没利用好不应该。”王忠南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努力,花了1年多的时间,把“负”字摘掉——2015年初还清所有债务后,账面上结余100多万元。如今,仰峰村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10万元。农村生活污水改造工程整村铺开,村里引进蓝莓种植项目、盆景园项目,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小山村,大变样。
雨势渐止,站在沈家大院门口向外望去,目之所及,长廊、古戏台古色古香,一幅祥和的乡村图景。而上一次我推开沈家大院的大门时,这些景色还不存在。
地还是这片地,但经过干部群众的努力,如今村庄面貌大为改观。迎着徐徐吹来的微风,王忠南指着远处说,那边山上正在修复新四军当年前往后方医院的古道,等古道修好,就可以把仰峰村和隔壁的三洲山村连起来,更有利于发展旅游。村里还正在积极创建3A级景区和省级历史文化村落。“等下次你们再来,仰峰村一定会更好。”
奋斗不息:接力棒代代相传
出了仰峰村往山下的纪念馆走,车窗外,两旁的景色飞速后退,相比前几年,道路变化了很多,路上少了许多来往的大货车,多了入眼的几抹绿。附近的矿山大多已关停整治,水泥厂也改用封闭输送带把熟料直接运抵港口。
坐落在煤山镇新槐村温塘自然村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是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队司令部旧址。馆长陈峰介绍说,今年上半年,纪念馆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30.9万人次。
长兴煤山镇新槐村办公大楼里,专门设了一处展馆,传承“铁军精神”。 煤山镇政府供图
“1945年1月13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纪念馆外面就是召开成立大会的练兵场。”纪念馆的一块展板前,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一位身着灰蓝色新四军军装的小小讲解员,正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做义务讲解。这是纪念馆举行的“继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小小讲解员”活动,参与者是15名来自槐坎中心小学的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未来报效祖国。”小朋友的声音稚嫩而坚毅。
槐坎中心小学距离纪念馆只有几百米路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就成立了“铁军宣讲团”,宣讲新四军故事,让山区的孩子了解家乡的红色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我们面向全县9岁至13岁的中小学生进行招募,8月中下旬还有一次。”副馆长王思翰说,这样的活动馆里已经开展了多年。“我们希望通过‘小小讲解员’招募评比活动,让下一代在革命文物中感受历史,对家乡的红色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小小讲解员”们听纪念馆讲解员讲解历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从前人的手里接过担子,现在又要把担子交给下一代。”纪念馆所在地的新槐村党总支书记林顺芳,今年60岁了。他亲眼见证并带领村民一路发展。
“1999年村里负债400多万元。我们是革命老区村,发展成这样我感觉很丢脸。”林顺芳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后,绞尽脑汁要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村里收回林场改造后遗留下来的600多亩土地,用来发展苗木和毛竹产业;把空余、破旧的办公楼和旧厂房拆除,沿公路建造了一幢村便民服务中心大楼,投资建起了新槐村商贸综合楼。这既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又解决了村民住房紧张问题。
村里发展靠什么?林顺芳说,靠党的政策,靠村干部、党员、村民共同奋斗。新槐村现有在册党员101名,村里通过党建激活红色经济,壮大红色队伍。如今,新槐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超300万元。“我党龄30多年,今年也到退休年纪了,村里的未来要靠年轻人。”林顺芳说。
精神不朽:实干争先创佳绩
日前,由工信部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19赛迪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及“县域经济100强(2019年)榜单”正式发布,长兴县排名全国第60位。
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相对较晚的县,长兴没有先人一步的起跑优势,也没有直接毗邻沪杭的区位便利,如何在短短20多年里实现快速发展呢?我们在长兴的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的长兴精神,也许给出了一种解释。2018年6月,“大气开放、实干争先”的长兴精神正式向社会公布。如果说“大气开放”是长兴突破重围、变“洼地”为“高地”的前奏曲,那“实干争先”就是逆势赶超、变“小城”为“强县”的主旋律。
纪念馆馆长陈峰(右)向记者介绍当年历史。
从“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的新四军铁军精神到“大气开放、实干争先”的长兴精神,63.45万长兴人闯出了一条快车道。
每天到项目现场、每天坚持跑完一个工地,这是吴超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自从担任煤山镇招商与项目推进办主任以来,他的工作越来越忙碌。“爱康科技异质结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现场,正干得热火朝天——这个从洽谈起吴超就开始跟进的超百亿元投资项目,他已经来了800多次。类似的场景在当地很常见,去年初,为了让浙能集团产业园落户煤山镇,镇干部全体动员、加班加点,短短3个月就完成了千亩土地征收和平整、6家企业搬迁。
2015年,长兴县乡镇撤扩并,原槐坎乡、白岘乡、煤山镇合并成为新的煤山镇。原来的煤山镇是工业强镇,但旅游资源较少,而原槐坎乡和白岘乡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但经济体量较小,发展投入受限。乡镇撤扩并之后,当地坚持融合发展,综合竞争优势更加显现。
“煤山镇位于长兴人民的大水缸——合溪水库上游,生态红线倒逼煤山高标准规划旅游业态。”镇人大副主席范培强说,2016年煤山镇投资近4000万元启动“红色走廊”建设,将原先散落槐坎乡、白岘乡的红色资源串点成线,建设百里红色毅行古道。今年6月,煤山镇又成功申报省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单位。数据显示,近5年,煤山镇经济总量从29.6亿元增长到47.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万余元增长到3.3万余元。“我们通过打造一支铁军干部队伍,发扬铁军精神,把煤山的高质量发展和煤山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引领煤山高质量发展。”镇长邵永杰说。
煤山镇只是长兴发展的一个缩影。2018年,长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9.8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2.68亿元。小县城里,投资上亿元的在建项目超过100个。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长兴人民正朝着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县域典范的目标,奋勇前进。
举报/反馈

浙江日报

1847万获赞 104万粉丝
最具权威的浙江第一新闻服务平台
浙江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