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女性的电影,一直都不缺。
她们也的确配得上各种各样的赞美。
善良,坚强,忍耐,而且执着,不服输......
《永不妥协》
这些词汇用来形容他们也显得那么贴切,自然。仿佛就像刻进她们骨子里的特质一般,让人心生敬佩。
电影虽然是高度提炼典型人物与故事集合,但也不妨碍我们在“小人物”主角的悲喜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正因为做到那些震撼人心事件的, 是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那些勇敢的时刻,才能够成为我们在这生活中的指引。
才更加意义非凡。
《金陵十三钗》
也许相较于男性,有时他们显得柔弱,但又有无数的事实推翻这一结论。
证明了女性的超然与卓越,绝对不输于男性。
今天堂叔要讲的电影,就是这样一个关于女性的故事。
《黑皮书》
它是一部真人事件改编。
1956年的以色列,在一个景区农庄中,游玩的旅客认出了在教课的老友艾莉丝。
旧友相见,总是能勾起时空的回溯,使得脑海中那些记忆不断地涌现。
送别好友后,艾莉丝独身来到湖边,
思绪一下回到了从前......
1944年的荷兰。
虽然盟军已于同年6月成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战场战局渐渐逆转。但困兽犹斗,何况疯狂的纳粹呢。
9月,荷兰战役爆发。
战争就是如此,前一刻温馨的家庭一瞬间变作废墟。
艾莉丝本名叫做瑞秋,是一名德国籍的犹太人。
轰炸让她失去了安神的藏身之所,幸而遇到了好心的舵手罗布帮助。
相处中,罗布得知瑞秋原本是一名歌手,经逢乱世,便无法再唱了。
德国人的搜捕没有结束,为了活命,瑞秋和罗布按照前来提醒的警察范亨的指示,打算渡河穿越国境,逃到解放区。
瑞秋找到父亲的好友律师,借到了钱和钻石,瑞秋签字。
律师问瑞秋为什么不检查一下,瑞秋说她相信他。
此刻的瑞秋明显的,并不认可律师的话。
逃生途中,瑞秋与家人团聚。
渡河当晚,一片祥和,河对岸不远处就是解放区。
那个远离战火纷争,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就在眼前了。
突然间,枪声四起,顷刻间一船人都丧命在机枪的扫射之下。
除瑞秋幸免之外,整船人全部被杀害了。
接着他们开始搜刮钱财。
艾莉丝这才醒悟这是怎样恶毒的手段,逃出生天根本是个弥天大谎,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杀人敛财。
悲愤的望着眼前的景象,艾莉丝的心中有了新的使命。
这是一个处处伏笔,充满反转的电影。
145分钟的时长,基本十分钟一出反转,亦或一幕高潮。
好比此次的逃生骗局,最初可见端倪是交代逃生路线要点时范亨的话语:
还有什么东西比珠宝钱财更不占地方,又能维持生活呢?
逃出生天的瑞秋在荷兰地下抵抗组织的帮助下,扮作死人,逃到了解放区。
新的身份,新的名字,新的生活。
数月后,她成了荷兰抵抗组织的候补,一同做着出生入死的任务。
女性的伟大正在于此,为了心中所珍视的东西。
可以从一个不经人事的富家少女,转瞬变成八面玲珑的地下党。
此后她靠着自己的智慧数次化险为夷。
打入敌方内部,营救队员,被出卖后自救,逃亡,复仇,被诬陷,自救,逃亡......
战争好像一个不见尽头的闭合循环,让悲剧一幕幕重复上演。
甚至战争胜利了,艾莉丝还要被当做汉奸来对待。
有一幕让人特别震撼的场景,发生在战争胜利后。
这是荷兰不愿提及的黑历史,其实战争胜利,审判汉奸是合理的,
对于卖国求荣的人,也不应姑息放任。
可也不是在一种无序,混乱的环境下,以正义之名,行不法之事。
荷兰的清理汉奸运动简直是对人类道德的侮辱与践踏。
那些“正义的人民”们,将那些战争中的亲德分子,甚至只要是与纳粹有过交往的人……通通抓了起来。
尤其是女人,往往都是扒至赤裸身体,剃光头发,
在人群的欢呼中被游街示众。
同为战争的受害者,甚至为了战争胜利做出莫大牺牲的艾莉丝,
被他们扒光上衣,肆意侮辱。
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角色转换,就这么一瞬间。
艾莉丝依旧坚定,没有屈服,直面了这来自于“自己人”的“子弹”。
满桶的粪便刚浇在身上,高压水枪又接踵而来。
但是,对于这些不明真相的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又真的那么可恨吗?
我不愿说这就是人性,因为这只是人性的一部分。
但这让我们能够明白一个道理:
即便你站在安全的位置和立场,你也要恪守原则与底线。
才不会在无形中让自己变得比加害者更可恶,更可悲。
要说起来,本片最让堂叔动容的,要属这段跨越战火的爱情。
在打入敌方当卧底时,艾莉丝遇到了之后的挚爱——
敌对阵营的上尉,蒙茨。
这里堂叔顺带推荐蒙茨的另一部作品《窃听风暴》
一个反战军人,他的家人死于战火,虽身居要职,可他性格温和,
热爱集邮,甚至不同意枪决抵抗分子。
女性卧底与敌方长官,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此情此景像是《色戒》。
可艾莉丝不是王佳芝,蒙茨也并非易先生。
同样的精彩好看,但这是两个故事。
蒙茨尊重艾莉丝,爱护她,要知道,想跨越敌对的关系感动一个人,若非真心,实在比登天还难。
艾莉丝在蒙茨有难时甚至不惜要挟组织。
蒙茨一早发现了艾莉丝的卧底身份,但和她站在了一起。他同样希望早点结束战争。
即便最后因为反战言论自身难保,也要冒死救出艾莉丝一起亡命天涯。
然而,蒙茨也死了。
所以,在蒙茨被杀害后,无数次经历生死的艾莉丝头一次浑身战栗,失声抽泣。
战争的残酷,是一种无差别的毁灭。
而在毁灭之后,无序与混乱退去,人性的善良回归。
而,艾莉丝,成为了这个重建家园的一位“教师”。
《黑皮书》是荷兰名导保罗·范霍文的作品。
他以犀利的目光与细腻的表达著称。
让伊丽莎白·于佩尔拿下金球奖影后的作品,也是出自他手的《她》。
本片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导演保罗·范霍文的亲身经历。
此外,投资1600万美元,也是荷兰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影片。
电影基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改编的。为此保罗·范霍文和编剧杰拉德·舒伊特曼两人共同构思了近二十年。
罕见的快节奏、浓墨重彩的性和复仇、层层叠起的悬念吸引人心,延续了范霍文人文关怀和惊悚悬疑气氛并重的电影风格。
区别于战争题材的控诉反思,没有以往同类题材电影的沉闷压抑和无法摆脱的思想包袱。
影片特点简评为一句话,堂叔觉得就是:好看而不落俗。
那种紧密围绕“反思战争”、“家国情结”、“反抗压迫”等的惯用手法被搁置一旁。
整个故事集中笔墨浓重书写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动作性很强的情节剧,如此反而相当好看。具有很高的完成度与表现力。
其实早在1970年代末期,导演与编剧在荷兰学院电影下载寻找关于战争的文件时发现了本片的原型历史资料。
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建立在几个真实女性的原型之上改编而成。
范霍文经常将女性角色设置为积极的主角或同男性一样突出。
除此之外,保罗·范霍文超脱好莱坞的地方在于:
尽管有苦痛,电影的气氛却既沉重又轻灵,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悲凉。
杰拉德·舒伊特曼的剧本让电影有了史诗的美誉,但这却是一部女人的战争史诗。除了老套的“男人的战争,女人的牺牲”之外,后半段的转折更加出人意表。
看似正义的战争,实际上表达的是人性的善恶。
保罗·范霍文在此触及到人性的灰色区域:
敌我双方和解甚至交融的可能性,
电影里没有简单的英雄或恶棍,没有简单地将对阵双方一分为二。
《黑皮书》最大看点是女演员卡里斯·范·侯登的出色表演,这部片子成全了她。
我强烈地感受到如果没有卡里斯·范·侯登,这部电影就不会成为可能。
这是导演范霍文亲口所言。
年仅29岁的卡里斯·范·侯登将自己投掷于主人公的生命之中。
她那张含义丰富的脸能在恐惧、挑衅、任性和同情之间自如游走,她足智多谋,甚至在音乐上也才气十足,本片中所有她演唱的歌曲均为她亲自演唱。
简单说,她几乎能驾驭编剧和导演加给她的一切。
观众会不自觉地被主人公所吸引。
访谈时问及为什么保罗·范霍文会选她作女主角时,她回应说:
她可以赋予这个角色女性的力量,不要矫揉造作,不仅仅是个英雄,而是一个女性,而且是让观众喜欢的女性。
是啊,女性的伟大在于——
表面的平静下,可以蕴藏着比大海还要广阔的世界。
哪怕在见惯世间丑恶,饱尝人世疾苦后,依旧坚定的怀着一颗包容而又善良的心。
那些悲痛或许不会消失,但也更不会带走她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