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之中,最核心的概念是观自在。换句话说,学佛之人所谓的修行,本质上都是修“观自在”。
那么,为什么修行之人要观自在呢?或者说观自在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佛像 其实真正的答案,《心经》中的这8个字已经讲完了,就是:“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句话的核心是“无挂碍”,因为“无挂碍”,才是“无恐怖”。
恐怖也就是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失去。心无挂碍,是说心无所得,因为有得必有失,有失才会恐怖。
佛像 所以,观自在的目的就是观到“无挂碍”,“无挂碍”就是无得, 无得当然也就无失,无得无失,也就不会患得患失。因此,没有得失,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当然也就没有恐怖。
有恐怖,那是因为有所得,但《心经》中的“无挂碍故”说的并不是没有,而是有,否则就不说“无挂碍故”了。但这个“有”是它有,不是我有,虽有但我心不得。
佛寺 因此,观自在时,虽见有,但心无挂碍,自然应对,则心地坦然,平静自在,如如不动。所以“无挂碍故”,也就“无有恐怖”。
观自在到了根本,就观到了真实的存在。本心的真实存在,是自觉自在。这个自在《心经》中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很多人以为这是一种“境界",这样的认识,并不全对,因为它不但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表达,从表达来说, 是无法完美的,因为能表达出来的都不是。
佛寺 本来的自在,是我的真实存在。此地一无所有, 所以一旦自觉自在,就无需外有了,这也是《心经》中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的道理。换句话说,心无挂碍,就是解决了一切问题。 因为一切问题, 都由挂碍而来。
人生在世,最想要的是得到,最害怕的是失去。因此,对于修行之人来说,所观的自在,求的不是物,而是自在。虽然求自在也是一种求,但自在并不是一个东西,因而这个求不是求“有挂碍”,而是“无挂碍”。
佛寺 因为自在本来就在,想失都失不了,所以也是无得无失。因而一旦自觉,就会必然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人是因为不能自觉自在,才乱思乱想,硬上要给自己找个依靠,以为有个依靠就可以自在无忧,殊不知,任何所谓的“依靠”都不可靠,最终都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