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修行之中,有色就是有相,有相就是有色。也就是说色就是相,相就是色。因为色和相都是由本心所产生的幻象。既然是幻象,那就是非色非相,也就是空了。
佛寺 所以《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了这个,就不会再有”知见“上的分别了,也就悟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世人有色有空,这就是边见,也是分别见。有了分别见,才会有“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和体会是超越分别见的,《心经》的觉悟法门就是从分别见度到无分别见。到无分别见,就没有色空的分别了,也就是觉悟菩提了。
佛象 正是因为没有色和空的分别,色空就是同一样东西,也是本心所生的幻象,悟到这个道理,也就无色无空了。就算是为了世说法,以色和空来举例,那也是色非色,空非空,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悟到的,是从超越了分别见时悟到的。但这还是见,如果无见,就没有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佛象 所以这句话,是不落“分别见”之见,而是“无分别见”之见。这种“见”或者体会在佛教中称为悟见,也就是觉悟之见。觉悟之见不是不见色、或者不见空,更不是不见“五蕴”,而是在见色、见空、见“五蕴”的时侯,同时也悟到了“色相”之间没有分别的所在,也就是悟到了非色空、 非“五蕴”的存在。
佛寺 所以觉悟吴宗之见是在观自在时,悟见到了无分别的自在, 然后又回到了分别见上,于分别见上见不分别。所以“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是体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是结果,也是觉悟所见的所在。 因此觉悟之行是自在之行,觉悟之见也是见自在之行的所见。
佛寺 所以炎觉悟之见不是不见色和空,也不是不见“五蕴”,而是从看见的万事万物之上见自在之道。因此,《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的这句话,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你如果能够悟到这个层面,也就是觉悟菩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