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以红色基因传承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综述

陆河县螺洞村世外梅园引来大批游客参观。   汕尾日报记者  郑志聪摄

汕尾,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全域革命老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故乡。

红色土地,留下了光荣传统;红色资源,留下了宝贵财富;红色基因,赋予担当作为、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市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引领基层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擦亮红色底色,打造本地特色,通过重点打造8个省定“红色村”,大力实施“红色+党建”工程,同步推进村党组织示范建设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两个示范”建设,积极探索推开“党建引领、红色铸魂、绿色发展、振兴乡村”的经验做法,有力推动基层党员意识回归,让脱贫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振兴等工作更有抓手、更有依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变红色优势为精神动力,发扬光荣传统,奋力建设美丽乡村。

红色资源+绿色生态 撬动“美丽经济”

在省定贫困村“两个示范”建设和“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推动下,革命遗址众多、有着35名革命烈士的海丰县联安镇坡平村迎来了发展契机。曾几何时,该村由于长期缺乏对红色资源的重视、保护,以致一些红色遗址损毁坍塌、杂草丛生。如今,通过深查细挖红色资源,该村重点打造了火炬广场、白马广场、农会馆、革命英烈纪念馆、红色故事雕塑等16个红色项目: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高标准、高档次复建了农会馆,新建了革命英烈纪念馆,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的火炬广场,修缮了彭桂等12间烈士旧居,制作了红色故事雕塑,启动了村党群服务中心、红色文化长廊和“白马广场”等建设工程,全方位展现了坡平村的红色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红色底色的擦亮,带动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开展。坡平村一方面依托深圳市龙岗区对口帮扶,创建面积200多亩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基地扶贫示范项目,发动有劳动能力的36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平均每户可年收入增加4400元;成立坡平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创建了200多亩优质辣椒等特色蔬菜种植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动广大农户、贫困户参与种植,预计每亩年产值8000多元。另一方面对贫困人口实施技能培训、劳务对接等精准帮扶,帮助3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

流水潺潺、草木成荫、曲径通幽……走进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处处生机勃发,游客络绎不绝。而三年前这里却到处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近年来,螺洞村干部团结带领村民及外出乡贤不等不靠,探索发展模式,成立了全市首家村级股份制公司,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发了村民共同参与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螺洞村种上了万亩青梅,以梅为媒,大力发展种植、蜜蜂养殖和乡村旅游业。今年梅花节期间,螺洞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日均人流量达上万人次,通过农家乐、民宿、农产品土特产销售、体验项目等实现旅游总收入350多万元,乡村旅游正带动农民一步步跨上奔康致富之路,该村也由无人问津的小山村一跃变成著名的赏梅地。

坡平村、螺洞村的变化,是我市用红色基因传承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缩影。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脱贫攻坚才有活水的源泉。我市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等优势,大力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体系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活化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今年五一期间四天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打造七彩滑梯等旅游休闲项目和沉香特色产业;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挖掘保护利用独有的红色资源,做大做强红色产业;陆河县新田镇联安村打造以樱花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陆河县河田镇内洞村、圳口村种植莲藕500多亩,打造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陆河县螺溪镇欧田村携手央企华侨城,探索“企业+”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华侨城·螺溪谷;城区捷胜镇军船头村发展100亩葛薯种植基地,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长效扶贫机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

一个个贫困村正抓住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契机,探索发展“红色+”扶贫、打造“绿色+”扶贫、构建“企业+”扶贫等模式,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萝卜、甘薯、生蚝、青梅、金针菜……如今在我市各地,在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各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一个个特色农产品正蓬勃发展,并乘电商的“东风”卖出好价钱,赢得广销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8个省级“菜篮子”基地,20多个农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农产品。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52元,增长10%,在粤东西北各市中增幅第一,全省第五;三年累计实现脱贫人口109060人,有劳动力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2元。

“美丽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变好了。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我市全域推进137个贫困村、543个非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万企帮万村”活动,发动11家企业结对14个省定贫困村,凝聚外出乡贤力量。目前,全市共建成58个镇(街道)垃圾转运站和4615个村垃圾收集点,854个自然村实现雨污分流,2684个自然村完成行政村通自然村道路路面硬化,1304个自然村建有标准化公厕,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红色精神的带动下,我市全覆盖建成55个镇街党校,牢牢扭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着力实施“头雁”工程,从外出乡贤党员、大学生党员中遴选一批优秀的代表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撤换调整一批“四不”村级党组织书记,轮训基层党员4期次近20万人次;选派200名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形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此外,2018年,我市市级财政下拨10.2亿元支持基层建设,占市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8.6%,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有7.24亿元。

保护红色资源 让红色旅游火起来

我市虽然革命遗址众多,但大多散落在广袤的农村,而且面临着灭失、损毁的风险。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我市全面整理红色家底,对全市革命遗址和红色史料进行“拉网式”普查,抢救性挖掘保护革命遗址和红色史料,共审核13000多份基础性资料,形成红色历史及革命遗址资料5800多份,编印了《汕尾市革命遗址图册》。革命遗址数多达617处,数量居全省首位。  

我市制定出台全省第一部红色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汕尾市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从立法的高度规范并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相关工作。2017年以来,我市推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历史展览馆、周恩来渡海处革命旧址等9个项目列入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依托1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9个国防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我市众多革命遗址中,最著名的当属海丰红宫红场。为重新唤起海陆丰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对红宫红场进行升级改造,红宫红场因而获得国家4A红色旅游景区称号;我市还打造了长达2.1公里、全国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街”。数据显示,去年,红宫红场所在地的海丰县共接待游客465万人次、比增31.5%,实现旅游总收入27.2亿元、比增35.7%,红色旅游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我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红宫红场、彭湃故居为龙头,以红色村为节点,串珠成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红色基因与文艺创作的相互碰撞,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我市组织创作了红色题材白字戏《革命母亲周凤》、皮影戏《碧海丹心》等文艺精品,还编辑出版《海陆丰农民运动》《海陆丰红色故事》《海陆丰革命斗争通俗读本》等书籍;同时还依托13个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定期向全市干部群众和各级党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网络,引导全市党员干部从红色文化中锤炼党性、提振精气神。

(来源:汕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