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这个概念在佛学中,被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智慧,也就是最高成就。《心经》这本书的也跟”般若“有关,它的全名叫《般若波罗蜜心经》。更有甚者,在佛教的分支当中,有一门教派干脆就称作“般若学”。可见,“般若”这一概念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佛寺 那么,如何理解“般若”这一概念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智慧才能称得上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呢?
关于这个问题,慧能在《坛经》中用这16个字来解释,他说”般若“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如,心体无滞”。
这16个字,如果你悟得了,那说明你也得大智慧了。
那么,如何理解这16个字呢?
关于“一切”,六祖慧在《坛经》能如此解释,他说:“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用即了了分明",这里的“用”其实是指“用心”。当你用心体会到 “广大”时,就能够明白了什么是一切。然后在修行之中不断体会它,就能够体悟一切事物。 这跟我们登到山顶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是一样的,当你登上高山,你怀念就不是高山了,而是山下村庄的炊烟了。
所以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里面的“一”是什么?其实就是指“心”或者本心。一切事物原本一直都在你的本心之中,不离不弃,不增不减。因此也可以说本心包含一切事物。这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道理。
”去来自如,心体无滞”,什么东西去来自如呢?是本心,只要达到去来自如, 你就”来去自如“了。
弘一大师准备圆寂的时候就说了这么一句:“去去就来。”就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必须是内心和外在都没有阻碍,这样的智慧才可以称为般若智慧,或者说这样的智慧才有可通达所有的事物。
所以慧能在《坛经》中继续告诫修行的人们,他说:”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他说如果修行之人若只知道一天到晚说”空“,而心里头并不知道”空“为何物,盲目的修行。那就好比我们世间凡人自称国王一样,只是说说而已,并非真的当上国王。这样的人或者说这样修行的人,就没有资格成为佛门弟子。
所以修行之人整天只会空谈佛法,而内在并没有发起真正的修行之心,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得到真正的”般若“呢?
要悟到”般若“,其实不是向外求,也不是向内悟。因为”般若“来源于你的本心或者说自性,你只有真正的体悟到了,它才是”般若“,才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