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程序
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们都在想什么?
孩子说他没考好,应该支持他复读吗?”这几天高考之后,有朋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我们找了一篇采访,经作者同意后进行了转载,希望对同样家有考生的家庭做出参考。
原作者介绍:高考志愿AI团队运营部。高考志愿AI是一款依托于微信的免费小程序,它会帮助考生综合分数、省份、个人特长和兴趣偏好等综合计算后推荐匹配院校及专业,开发者是20多人的工程师团队,他们的办公地点位于北京市望京区。
1、工程师李明(化名),2013年本科毕业,高考复读生
网络图片
“万一这次还是考不好怎么办,这问题在心里来来回回至少一千遍”
工程师李明是“高考志愿AI”的开发者之一,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位被采访人。
采访人:能和我们讲讲你的复读故事吗?
李明:(笑)感觉没什么可讲的啊。第一年高考结束之后,我心想,坏了,感觉不太好,后来分数一出来,果然糟糕。按照那个分数,连一本也上不了,但我原来的目标是985,至少211吧。但志愿我还是老老实实(按分数)填了,收到通知书以后想了很久,还是去报了复读班,又来了一年。
采访人:复读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李明:和很多报道里面写的一样吧,枯燥,就是你高三本来就过的够苦了,再来一遍,更加枯燥。
采访人:心理压力大吗?
李明:那肯定是有。其实我觉得心理压力最大的不是日常复习的时候,虽然它也会有,比如你看到你原来的同学都大一了,感觉他们过的都挺爽的。压力最大的应该还是高考前吧,就是你忽然会对结果有恐惧,要是这次还考不好怎么办?这个问题在心里来来回回至少一千遍。那个时候其实是压力最大的时候。
采访人:临考之前压力大,应该是很难忘的吧。
李明:好像失眠了。明知道第二天就要考试了,但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提前准备了几片安眠药,但又怕睡过了,迷迷糊糊的过了一夜。
采访人:你第二年成绩和第一年差距大吗?
李明:我运气还算不错,第二年多考了60分吧。一年辛苦,换了60分。但我身边也有同学考的和第一年差不多,甚至还有考更少的。所以“复读”这条路,不确定性还是有的。
采访人:如果重来一次,你会选择复读吗?
李明:我也不知道。我有时候想, 如果不复读,改去考研呢?而且再回到那个时间节点,我也不一定有勇气选择复读。现在想想,觉得当时的勇气可能更多还是来自于对录取专业的不喜欢吧。如果当时觉得还过得去,可能也就去读了。
采访人:如果有人问你是否应该去复读,你会怎么给建议?
李明:我应该不会直接给建议。还是会建议他从自身情况出发吧。要看他是不是第一次考失手了,跟平时成绩差的太远。还有面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再就是家里是不是支持,毕竟复读一年,其实不光是自己,父母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还是谨慎选择复读吧。
2、互联网从业者刘丽(化名),2010年本科毕业,高考复读生
网络图片
“那段经历不能想,什么时候想到,都是痛苦”
刘丽目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职员,我们是非常偶然地听她提起,她是高考的复读生。日常情况下健谈开朗的她在提到那段经历时,用的是很小的声音,非常不愿意去回顾。我们征得她的同意,将对话呈现出来,给其他人做参考。
采访人:当时是为什么想去复读的?
刘丽:心理落差吧。跟预期相差太远了。高中的时候我上的是我们高中的重点班,一班的同学几乎都是985、211,但我当时的分数,二本刚过线。连一所好二本都选不上,那种对比形成的落差,实在太痛苦了。
采访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考考差了呢?
刘丽:当时我以为是心理压力导致的。因为我高中时候的性格,本身就不是很能承受压力。但其实过去很久之后我再复盘,其实分科时的选择就是错误。我是文科更好,但跟风选了理科,基础打得本来就不是很好。我想如果再来一次,我会在分科的时候选择文科,结果或许会不一样。
采访人:第二年高考比第一年考的更好吗?
刘丽:这个问题就比较让我痛苦了...其实我第二年和第一年考的差不多。又受了一年苦,结果还是一样,感觉白费劲了。我记得当时我妈安慰我说,没事,就按照这个分数去报,能上什么学校咱就上什么学校。其实是很难受的,我记得那个暑假,我还是哭了很多次的。
采访人:所以你会建议其它人去复读吗?
刘丽:可能以我的经历来说,我不太会建议其它人复读。我记得我们当时的复读班,考的比第一年高很多的人,凤毛麟角。而它所带来的痛苦,是真的很巨大。我到现在如果回忆起那种日子,还是会有那种很心痛的感觉。我觉得用现在的话来说,它还是有很明显的心理创伤的。这种创伤可能要很久之后才会好,也有可能一辈子不会好。我现在觉得压力大的时候,还是会做梦梦到那时的场景。就好像感觉,马上就要高考了,但还是什么都没复习好,那种焦灼、无力的感觉。还是不建议复读,我现在会觉得,其实高考是个坎,后面还有很长的路,会有各种考验,不要把所有力气都在那次考验里用光。
3、UI设计师王泽(化名),2015年毕业,高考复读生
网络图片
“看性格吧,我觉得像我这种晚熟的性格,就可以复读”
王泽目前是一家app公司的设计师,他年龄相对小,性格也轻松活泼。高考复读生的烙印好像在他身上不存在。
采访人:介不介意和我们聊聊你的复读故事?
王泽:不介意,哈哈。我第一次高考其实懵懵懂懂就去参加了,考得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当时还是挺爱玩的,文化课听的不多。
采访人:所以是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才决定复读的吗?
王泽:对,因为当时的成绩几乎上不了什么好学校了。家里一商量,说还是复读吧。这次一定要好好学。
采访人:介不介意我问下,你家庭条件是不是挺好?
王泽:还算可以吧。我是艺考生嘛,其实大部分的艺考生家庭条件都还不错,毕竟学习还挺费钱的。而且我可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上学的年龄比较早,所以其实复读了一年,对我的影响也不算很大。
采访人:复读的生活苦吗?对你来说。
王泽:我复读那年还挺上心的,因为前一年太不认真了,复读那年我妈就总提醒我要收心要收心,不要再考第三次。所以我感觉好像就是认认真真地经过了一次高三。
采访人:你会建议其它人复读吗?
王泽:要看他自己是什么情况。要是像我这样,性格比较晚熟,又没什么压力的,或许就可以,毕竟你经过一次了,考试会更熟练点吧。要是压力太大,就要慎重考虑。我复读的时候班上有其他复读生,你都能看出他的压力来,但我那个时候,基本上每天都睡得很好。所以每个人的情况可能都不一样,还是得根据自身情况来。
4、公司管理层吴楠(化名),2004年毕业,高考复读生
网络图片
“我们那个时候其实还在估分,所以估不准的情况很多,复读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吴楠是采访者中相对年龄高的一员,目前已担任中型公司的管理层职位。
采访人:您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复读呢?
吴楠:和现在更年轻的考生可能不太一样,我们当年还不是直接出分数,而是要去估分。估分的话,会有一些主观题其实是很难预测的,这样每个人的成绩和你实际最后的分数,可能会有一个很大的出入。所以复读在我们那个时代,相对比例会比较高,我记得我们当时的那个班,就有七八位同学选择了复读,快到10%了。
采访人:所以您当年是属于分数估高了,还是估低了?
吴楠:我是估低了。按照估的分数填的大学,结果出来之后一看,浪费了这么多分。不甘心,想来想去还是不甘心。家里人其实不太愿意让我复读,一是有经济压力,二也怕复读一年万一考不好呢。说服他们同意我去复读,其实还是花了挺多精力的。
采访人:复读那年心理压力大吗?
吴楠:肯定的。平时的考试有个小波动,心理压力就很大了。今年的题会不会很难?去年本来已经考上了那个大学,万一今年考砸了怎么办?这种情绪的消耗是很累人的。我记得我复读的那年,都不怎么回家,放假也不回,就算回了家,也是很少说话的。家里也比较压抑,父母可能既担心让你压力过大,又怕说错话,整个一年全家都过的很灰暗。
采访人: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选择复读吗?
吴楠:以我的性格应该是会,不甘心嘛。明明考了那么高的分,填了一个那么次的学校。后来一直很后悔,就应该大胆填一个好的学校,万一没考上就去复读。而不是明明考得上,自己填差了,又去复读。但当时处在那个环境里,其实看不到这些,家长也不是很有经验,也没人能提供什么帮助。所以是又重来了一年。
采访人:那你会建议其它人也复读吗?
吴楠:不敢给建议。这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挺重要的选择。复读不是一个考生的事情,往往是一个家庭共同面对。我觉得要看考生和家人是不是愿意承担这种压力,另外就是,导致考得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跟我一样,是考的不错但志愿没填好,或许重来一次是可行的。如果是属于觉得实力有落差,想再重复一次冲更好的学校,就要仔细斟酌了。我感觉高考还是大体上能考出考生的水平的,重复一年提高成绩,在压力状态下不一定好实现。还是要整个家庭一起讨论决定。
我们还查看了一些其它关于高考的数据。
一项对2000名分数较高的复读生的调研表明,八成高四学生的成绩几乎没什么变化。
论及211高校的录取率,3.56%的山西、3.51%的河北、2.55 %的甘肃,这些数据都令人感觉到压力。在这些地方复读,就算考生不发挥失常,也未必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但“压力”在大部分复读生的谈论中,都会被提及。高考本身其实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也包含了在压力状态下的反应状态。如果第一次在压力下反应的不够理想,那如何能确保在第二年压力更大的情况下反应出色呢?
最后,还是希望所有的考生都能如愿,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
如果万一没考好,也不要太失望,人生的坎真的很多,迈过这一关,还有其它考验。非常赞同刘丽说的那句,“不要把所有力气在这一关全部用完。”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复读就像是一张“后悔券”。它的成本包括:1、时间成本——考生及家长一年的时间2、经济成本——复读付出的一年经济之处3、情绪成本——这个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成本,是指在重来一次的选项中, 整个家庭共同面临的压力消耗。但它是一个非标类成品,也不容易统计计算。它的产出包括:不确定性的后果(提升,不变,更差)都有可能,而八成考生是没什么变化的所以有 80% 的概率,复读的投入产出比是较差的。如果要去做那幸运的 20%,还需要有明确的归因,确定这一次没考好的原因有明确的客观因素,且是能被解决的。不然,就是以巨大的不确定去拥抱大概率低ROI的结果,是不明智的。
举报/反馈

高考志愿AI小程序

780获赞 8822粉丝
用AI帮助考生作出更好的志愿填报决策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