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7月12日,年仅18岁的醇亲王载沣率领一队人马,从北京出发,正式踏上远涉重洋前往德国的旅程。
载沣是第二代醇亲王,生于1883年。他是第一代醇亲王王奕譞的第五子,承袭了父亲的醇亲王爵位。他的二哥载湉,就是我们熟知的光绪皇帝。
载沣为什么去德国呢?
这与一年前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有关。
1900年5月22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街头与清军神机营发生冲突时,飞扬跋扈地掏出枪来,要给清军下马威,结果被乱枪打死。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导火绳之一的“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事件”发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组建了一支2万多人的远征军,前来中国进行报复。不过,由于德国与中国路程太远,远征军还没有抵达中国,战争就结束了。于是,德国在谈判时,要求清廷派一名亲王前去德国,代表清廷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赔礼道歉。
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载沣身上。
倒不是因为载沣长得帅气,而是因为他是光绪皇帝的胞弟、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地位比其他亲王更加尊贵,又与义和团没有什么瓜葛。更重要的一点,则是皇亲国戚里面,无人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于是,载沣就被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任命为“头等专使大使”,在参赞张翼、荫昌的陪同下,启程前往德国。
载沣因此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出国公干的亲王。当然,载沣知道此行并非什么光荣之事,因此事事低调,不肯授人以柄。
载沣从北京到达上海时,按照《大清会典》要求,当地官员必须进行隆重接待。他主动取消了这种接待礼仪,提出“诸事不求美备”,传谕“一切从简,不必奢华”,得到了上海官商士绅的钦佩,给上海民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载沣乘坐德国舰船“巴伐利亚号”从上海出发,中途停靠于香港时,英军没有敬礼致意,岸上也没有安排迎接人群,“这一切都是按照他(载沣)的意愿办的,因为他此行肩负着一项耻辱的使命”。
载沣到达德国后,不管是接见官员还是外国领事,均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没有公事的话,他就端居行邸,从不出门一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载沣在觐见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时,受到了礼仪问题的困扰。德国方面要求载沣的随行人员向威廉二世跪拜道歉:“德皇在白厅坐见,王爷行三鞠躬礼,递书,致颂。其参赞随同入见者,切照中国臣下觐君礼节叩首。”
事实上,德国并没有跪拜这种仪式,他们只不过是以此为由,羞辱代表清廷的醇亲王载沣及其随行人员。
18岁的载沣,坚决拒绝了德国方面的无理要求。他通过清朝政府驻德公使吕海寰,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强烈抗议,表示决不接受跪拜道歉:“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
在载沣的抗争下,德国不得不取消了跪拜道歉的要求,同意载沣只带翻译面见德国皇帝,行鞠躬礼。
9月4日,载沣在荫昌的陪同下,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递呈了国书,就“克林德事件”道歉。
在德国期间,载沣参观了炮厂、博物馆、武备学堂、电机厂、船厂等地方,实地了解德国的富强。载沣深有感触地说:“举凡外洋风土人情,随地随时留心考察,以期无负我皇太后、皇上委任之至意。”
按照计划,载沣在道歉结束后,还要到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美国、日本访问。可是,德国拒绝了载沣的安排,声称“若往欧洲英意比,有违专诚之意”。载沣无奈之下,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以身体不适和回国完婚为由,启程回国,结束了这次“道歉之旅”。
【参考资料:《清史稿》《爱新觉罗·载沣传奇》等】
举报/反馈

勇哥读史

481万获赞 37万粉丝
每日三分钟,给你好看的历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