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进入到春季之后,漫天飞舞的柳絮给许多人造成了困扰,有人因为柳絮过敏,有人因为柳絮扑面而发怒,也有人因为柳絮而担心发生火灾……整个飞舞的柳絮也成了热搜的话题。
但是奇怪的是,柳絮其实是自古以来就有问题,但是为何在古代诗词中,却看不到古人的抱怨,而且柳絮还成了美好春天的代名词呢?下面以史为鉴就带大家在古代诗词以及名人故事中探寻一番柳絮的故事。
一、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故事可以说太有名了,谢道韫也因此留下了才女的千古美名。
魏晋时期,著名的豪族领袖谢安不仅官居太傅,而且文采斐然,是当时著名的名士。有一年下冬天,谢安领着谢家的许多孩子们一起读书讲学。刚好赶上鹅毛大雪,谢安打算考一考谢家的下一代,看谁更有才。于是谢安问:这下的茫茫大雪,你们觉得用什么来比喻比较好呢?
谢安之兄谢据的长子谢朗马上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之兄谢奕的女儿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完后哈哈大笑,认为虽然谢朗反应更快,但文采上谢道韫更胜一筹,谢道韫后来嫁给了王羲之的小儿子王凝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刘义庆
在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的名士们看来,不论是赏雪还是赏柳絮,都是一番美景,并不会因此而困扰。
和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元代马致远的一首小曲《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在这首曲子中也把漫天大雪比作梅花和柳絮,描绘了一位钓鱼翁在漫天大雪中蓑衣垂钓的美景。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
二、落花飞絮缭春愁
柳絮一般是在暮春时节爆发,而这个时候春花也差不多到了开败的时候了,于是在古代诗人笔下,花瓣向下落,飞絮向上飞……于是落花和飞絮便形成了暮春时节的绝妙搭配。
于是冯延巳写下了“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杜甫写下了“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李煜写下了“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
欧阳修写下了“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苏轼写下了“画堂新构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秦观写下了“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纳兰性德写下了“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临江仙·寒柳》
在古代诗人们看来。柳絮和落花是暮春的象征,他们的出现意味着春天的离去,想要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春景,就要等待下一年了,因此许多诗人对于柳絮和落花的感受都是以“伤春”、“春愁”为主,并不在乎柳絮扑面的些许困扰。
三、蒙蒙扑面皆飞絮
看了上面两点,肯定有人会问:古代诗词中难道真的没有谴责柳絮的作品吗?
以史为鉴查了一下,还是有的。
清代龚自珍写过一首《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里面就把扑面而来的飞絮形容为阻碍维新改革,不顾国事只顾自己的腐朽旧势力大加谴责。
全文如下:
漠漠春芜芜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
以史为鉴认为:其实在古代,柳絮的困扰对于衣食无忧的文人士子而言,就是暮春时间的一道风景,根本不是所谓的问题。至于所谓的柳絮过敏等,古人恐怕连过敏是啥都不知道,充其量多打几个喷嚏罢了。
而对于担心衣食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柳絮不但没害,而且有益。
据《本草纲目》记载,普通人在暮春时间收集柳絮,将其檊成毡,是替代羊毛作为褥子的上佳之物,而且柳絮毡柔软性凉,给小孩子睡觉尤其好。
柳絮可以捍毡,代羊毛为茵褥,柔软性凉,宜与小儿卧尤佳。
除了用柳絮擀毡,柳絮还是治疗金疮、恶疮、咳血、吐血的重要药物;而且柳叶、柳芽、柳花都可以用来吃。
吐血咯血:柳絮焙研,米饮服一钱。(《经验方》)。金疮血出:柳絮封之。即止。(《外台秘要》)。面上脓疮:柳絮、腻粉等分。以灯盏油调涂。(《普济方》)。--《本草纲目》柳华
所以说,对于老百姓而言,柳树不仅提供了吃饭、穿衣、烧柴、乘凉等功能,还有重要的药品功能。在这些重大的功能面前,一点点柳絮扑面,还能叫做问题吗?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