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落叶爱历史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
大家好我是落叶爱历史,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东汉大内总管的斗争。汉朝,尤其是东汉的朝廷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外朝,三公九卿就属于外朝;一个是内朝,皇帝的秘书机构尚书台就属于内朝。第三个就是后宫大内。这个划分,在后来的朝代里有各种变形,名称和属性都有改变,但其精神实质却保留了下来。大内属于皇帝私人生活空间,严格说来跟朝廷是两回事,但事实上,大内对政局往往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大内总管这个角色非常微妙。它也是打开中国政治制度奥秘的一个重要钥匙。通过对它的梳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帝国的权力聚于何处、分于何地,又散于何方,明白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里,到底谁在控制,谁在服从,而谁又在制衡。
最早的时候,王家即政府,政府即王家。大内总管和政府首脑差不多是一回事。、到后来,政府和大内渐渐区分开来,但是外朝和内朝还没分。汉朝初期,丞相还是内外一把抓。再往后,官僚机构日益复杂,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就分化为外朝、内朝。外朝以三公为名义上的首领,内朝以大将军为首。外朝呈上的奏章,皇帝下发的旨意,都要通过内朝的尚书台。简化地说,就是三公带着一群官僚在外朝,大将军带着尚书台在内朝,皇帝带着一群太监在大内。
东汉名义上的大内总管是少府,这是一个外朝的文官职位。但实际上,在权力斗争中,少府就是个打酱油的。他只是名义上的大内总管,实际上的大内总管叫中常侍。中常侍是宦官头领,经常有几个十几个之多,他们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分享权力,往往会有两个中常侍做他们的总首领。
文官系统不喜欢外戚,但要非在外戚和宦官中二选一的话,他们还是会选外戚。有了宦官的衬托,大将军和外朝的矛盾就成了人民内部矛盾。东汉后期,士大夫和宦官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著名的党锢之祸是其高潮。在士大夫眼里看,宦官们简直是十恶不赦,但是在皇帝眼里呢?在皇帝眼里,他们是盟友。东汉时候文官系统和大内总管的斗争很奇特。按理说,太监嘛,没有家庭,没有后代,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但是汉朝宦官好像是例外,经常拖家带口弄一大家族的人,有时候儿子儿媳一大堆。也不知道是领养的,还是进宫前生的,反正社会关系比一般人家还复杂。家里出了能人,家族里肯定要沾点光,升点官占点地,欺点男霸点女。反宦官的官员们就从这些外围下手。所以斗争模式总是这样:官员们在地方上整理罪状,杀宦官的家属;宦官们到皇上前一通哭诉;皇帝龙颜大怒,处罚官员。
而且官员们对大内总管们好像也不怎么惧怕,下手特别狠。有的时候人家犯罪是在大赦之前,按理说不能杀了,可照样杀;动不动还几十上百的杀。就像张俭不但杀了中常侍侯览的亲妈,又诛杀全家的宗族宾客。有跑得快逃到了外地,以为这就安全了,谁知外地官员闻讯大喜,组织围捕将他们一网打尽,全部杀掉。宦官们当然也狠毒,但他们好像很少主动进攻,多半是防御性的,或报复性的。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东汉的士大夫有抱团精神,一方面则是宦官权力终究有限。宦官集团得势,也不过是大内占据优势而已。宦官们既没有完整地控制内朝,更没有牢牢控制军权。
在内外朝和大内的斗争中,焦点人物之一是一个叫王甫的人。他靠斗争而崛起,又因斗争而覆灭,其一生命运就像那场斗争的缩影。王甫起家是靠诛杀大将军窦武。当时窦武联合外朝,想杀掉所有掌权的宦官,结果很不幸,奏章在内朝传达的过程中泄露了。宦官们情急之下推举王甫主持反攻。宦官们手上的王牌就是小皇帝。王甫打着皇帝的招牌,以武力控制了尚书台。他还逮捕了外朝首领陈蓄,就是在这个场合,他发表了上面那些正义言论。窦武逃到了外面的军营,无奈手下士兵不愿和皇帝作战,结果宣告覆灭。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关键时刻,能否抢先控制内朝是胜败的关键。政变之后,王甫被提拔为中常侍,和曹节并列,成为真正的大内总管。
王甫当然招权纳贿,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渤海王事件。刘悝是汉灵帝的叔叔,因为犯法被贬了,后来积极谋求复国,搭上王甫的路子,答应事成之后给他五千万钱。这个事儿最后确实成了,但跟王甫没什么关系。刘悝觉得这个交易吃亏了,就没掏这笔钱。王甫的报复极其凶悍。他控告渤海王锂谋反,结果刘锂被迫自杀,全家灭门。能灭王爷满门,他的权势好像很骇人,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他的权力根基并不稳固。等到外朝反扑时,王甫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这场纠缠几十年的斗争,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袁绍他们血洗皇宫,宦官几乎被斩尽诛绝。紧接着是董卓入京,东汉王朝走向覆灭。大内和内、外朝的战斗至此才告终。可以说,不断并且残酷的政治斗争,导致了民不聊生,朝纲混乱,加快了东汉王朝的覆灭。
举报/反馈

我怕的是人心i

22.4万获赞 7883粉丝
历史一共就两页,一页沧海,一页桑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