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阁 /文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孩子们中流行的歌谣,在老青岛人的眼里,“街里”就是中山路。
中山路以前是青岛最繁华的街道,无论是市北、台东、四方还是李沧的居民到中山路去都称为“上街里”。其实,中山路也不算太长,南起风景名胜栈桥,北至"大窑沟",全长不过1500余米,但它却是当时青岛市最早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圈。
中山路的历史可追朔到十九世纪末,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修建了中山路,刚开始分为两段,南段由栈桥至德县路,叫斐迭里街,属德国以及欧美侨民居住地,历史上称为"青岛区",或"欧人区"。这段路有洋行、咖啡馆、酒吧、舞厅、旅馆等,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这里的建筑很有特色,高大雄伟,造型美观,形式各异,大多数建筑都有山墙和塔楼,如,当时的水师饭店(也叫德国海军俱乐部)。
北段从德县路到大窑沟,属华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俗称大马路,这里则集中了各类民营商号、传统饮食等,里院中弥漫着吃喝杂耍的市民气息,其建筑是一些二层楼房,低矮、阴暗、潮湿,与欧人区的建筑相比缺少了高大的山墙和塔楼,少了观赏价值。华人区的建筑虽然没有欧人区的高贵华丽,但它却是青岛民族资本商业的发祥地,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孕育和诞生了众多的民族商业老字号,带动了整个中山路的不断繁华。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了8年的殖民统治,斐迭里街改名为静冈町。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5月2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沦陷时期又改为山东路,抗战胜利后又复名为中山路,沿袭至今。
中山路虽然没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商业街宽敞浩大,但也曾一度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齐名,这里有着许多著名的老字号商铺,如:“盛锡福”鞋帽店、"春和楼"饭店、"宏仁堂"大药房、"福生德"茶庄、"亨德利"钟表店等。以中山路为轴线,由南到北先后贯穿了太平路、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曲阜路、德县路、四方路、海泊路、天津路、即墨路、等十几条道路,而这些道路又各具特色,在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各自的商业特色和文化内涵,如:如广西路在德占时期是商业办公中心,北段的海泊路是鞋业、绸布一条街,四方路则是青岛有名的年货市场,这些道路与中山路一同构成了青岛市的一个大商业圈。在四方路与中山路口的新盛泰皮鞋店,中共特工人员曽击毙叛徒王复元,成为全国报纸重要新闻。
20世纪初,青岛就已经成为贸易自由港了,当时许多国际贸易公司纷纷抢滩中山路。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经济文化进入繁荣时期,步入鼎盛的中山路成为青岛的金融中心,中国银行青岛分行、交通银行等各类官办、私营银行、钱庄凭借着自己的雄厚实力在此立足。中山路金融商业中心地位由此形成,而中山路北段,则成了青岛本土老字号的集中地,顺兴楼、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瑞蚨祥、亨得利等众多商家,都借中山路的商业氛围迅速发展。
中山路还集中了多处文娱场所,如山东大戏院、中和戏院、电影院等。劈柴院是青岛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各类民间艺人在此云集,说、唱,杂耍热闹非凡,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也是在这儿崭露头角。1932年,年仅18岁的马三立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颇受欢迎。以后,马三立成了相声大师,1984年来青岛出席有关会议时,还专程到劈柴院故地重游,寻找当年的旧址。
中山路还集中了多处文娱场所,如山东大戏院、中和戏院、电影院等。劈柴院是青岛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各类民间艺人在此云集,说、唱,杂耍热闹非凡,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也是在这儿崭露头角。1932年,年仅18岁的马三立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颇受欢迎。以后,马三立成了相声大师,1984年来青岛出席有关会议时,还专程到劈柴院故地重游,寻找当年的旧址。
劈柴院也是青岛著名的小吃街,有久经不衰的"国足臭豆腐"、"王姐烧烤"、传统的"劈柴院锅贴"、地道的"老青岛沙锅",还有最具青岛特色的"海鲜烧烤",青岛风味小炒等,更有青岛当地戏剧"茂腔"、"柳腔"的真人演出。
劈柴院也是青岛著名的小吃街,有久经不衰的"国足臭豆腐"、"王姐烧烤"、传统的"劈柴院锅贴"、地道的"老青岛沙锅",还有最具青岛特色的"海鲜烧烤",青岛风味小炒等,更有青岛当地戏剧"茂腔"、"柳腔"的真人演出。
那时,青岛有钱的人都经常光顾中山路,逛老店,订穿戴,有句顺口溜这样形容:"身穿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这也着实反映出了当时中山路在青岛人心目中的显要地位。
那时,青岛有钱的人都经常光顾中山路,逛老店,订穿戴,有句顺口溜这样形容:"身穿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这也着实反映出了当时中山路在青岛人心目中的显要地位。
青岛解放后,中山路上建起了国营商场、金融企业,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百货公司、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等。私营商业企业得到蓬勃发展,1966年,公私合营企业转为国营,除有少数集体企业外,已经没有私营企业了。“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山路还一度改称“反修路”,但很快又改了回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山路上还建了几块文学阵地,侯修圃先生在《青岛街头诗画.》一文介绍,1958年市文联副秘书长孔林先生在中山路1号,
原中苏友好馆大门两旁,建玻璃长廊,办起了图文并茂的街头诗画,每月一期,岛城的一些著名诗人都在上面发表过作品,如诗人刘饶民、符加雷、戴传林等。“街头诗画”当时非常火爆,吸引了一大批文学青年,观看的人络绎不绝,由此引领和助推了岛城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73年春,中山路与德县路交界处也办起了“街头诗画,主办单位是市南区文化馆,主编吕铭康,岛城的著名诗人刘饶民、符加雷、纪宇、刘辉考、马立彦等都积极写稿,给许多文学青年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时候随父亲到中山路最多的是逛国贸百货公司,去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具,那时,国货公司是青岛市最大的百货大楼,在那儿买的东西似乎有品味。 参加工作后到中山路多是逛新华书店、(当时是岛城最大的书店)、工艺美术店,有时和同事到中国、或红星电影院看电影,到劈柴院吃特色小菜、喝散啤酒,或到春和楼吃包子。那时,年轻人到中山路去吃饭觉得特上档次。女孩子喜欢逛商店,(中上路上常有时髦的服装)到天真照相馆照相,看电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20多岁,在企业从事青年团工作,厂里有几个刺头青年与我打赌游泳比赛,谁输了谁请客喝酒。那天下班后我们骑自行车到第一海水浴场,以防沙网为目标游来回,先到为胜,结果他们输了。都挺仗义,让我选地方喝酒,我点名到青岛饭店(在中山路上刚开业),我们十一个人围坐一桌,放怀畅饮,平均每人喝了十碗散啤酒,出来后自行车也骑不动了,推着车子从中山路晃晃悠悠地走回了东镇,我住在六楼,他们还替我把自行车扛了上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20多岁,在企业从事青年团工作,厂里有几个刺头青年与我打赌游泳比赛,谁输了谁请客喝酒。那天下班后我们骑自行车到第一海水浴场,以防沙网为目标游来回,先到为胜,结果他们输了。都挺仗义,让我选地方喝酒,我点名到青岛饭店(在中山路上刚开业),我们十一个人围坐一桌,放怀畅饮,平均每人喝了十碗散啤酒,出来后自行车也骑不动了,推着车子从中山路晃晃悠悠地走回了东镇,我住在六楼,他们还替我把自行车扛了上去。
过后我想,台东有那么多饭店,为什么偏偏跑到中山路去吃呢?也许是一种恋旧情结。后来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探亲了,我一位表大爷从台湾回来,还专程请我们家人到中山路春和楼做客,他一直认为这里的鲁菜是最正宗的。
过后我想,台东有那么多饭店,为什么偏偏跑到中山路去吃呢?也许是一种恋旧情结。后来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探亲了,我一位表大爷从台湾回来,还专程请我们家人到中山路春和楼做客,他一直认为这里的鲁菜是最正宗的。
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初,青岛市在中山路北段,设立了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达14000多平方米,上市摊位1300多个,被国内外旅游者誉为“小商品王国”,成为青岛市改革开放的窗口。到1986年,中山路上已有物资、外贸、轻工、机械、文化、医药、金融等商业企业,近200个,全市较大的饮食服务业也集中于此,形成了群体优势。九十年代,中山路上的侨汇商店、国货公司等老建筑被拆除,国货商厦、华联商厦、东方贸易大厦、发达商厦、百盛商厦等高层建筑兴起,中山路面貌发生改变,商业更加繁荣,一直保持到九十年代末。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行政中心市委市政府的东移和东部、台东及李沧商业圈的崛起,中山路商业中心的地位开始下降,与以往相比似乎萧条了,但中山路作为旅游胜地、独特的建筑、人文景观以及辉煌的商贸历史印迹仍依然存在,中山路已经深深地烙在青岛人的记忆中。百年老街,岁月沧桑,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中,中山路也一定会焕发出朝气勃勃的生机。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行政中心市委市政府的东移和东部、台东及李沧商业圈的崛起,中山路商业中心的地位开始下降,与以往相比似乎萧条了,但中山路作为旅游胜地、独特的建筑、人文景观以及辉煌的商贸历史印迹仍依然存在,中山路已经深深地烙在青岛人的记忆中。百年老街,岁月沧桑,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中,中山路也一定会焕发出朝气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