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绝大部分读书人做官的天花板就是三公了,那么到底什么是三公呢?其实三公这个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具体的官职定义也是在变化中的。
比如,最在在夏、商时期,并没有所谓的三公;到了周朝的时候,周公作周礼, 这才规定了三公的说法。当时的“三公”是指:太师、太傅以及太保。
随着周朝的衰微和灭亡,到了秦朝、西汉的时候,重新定义了三公。这一时期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职务称之为“三公”。
西汉末至东汉初期,三公的定义再一次发生变化,这一时期把: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称之为三公。
汉光武帝刘秀在建武二十七年又改为太尉、司徒、司空称之为三公。
三国时期也基本上沿用了这一个分类方法。那么三公都分别负责哪些事务呢?
简单来说太尉是负责一国军事、武力,相当于国防部长;司徒负责行政事务,是所有地方官府之长。相当于一国总理;司空负责国家的水土建设、礼仪、祭祀等,相当于水利部、城建部、外交部、天文台的集合。
在整个两汉时期,三公都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顶级官职。许多人从年纪轻轻出仕开始,一直熬到头发花白,两眼昏花也只不过一个州郡小吏。就算有庞大的背景势力和独到的学术见解,再加上极好的运气,从一个布衣要想升到三公一职,没有花个十几二十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今天以史为鉴在《墨说三国》小栏目中就给大家讲一个神人,这个人从一介布衣出仕,到位居三公,仅仅花了95天!
此人就是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
荀爽 (128年-190年),字慈明,出身于著名的颍川荀氏。
他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高洁之士,被人称为“神君”的荀淑。荀淑一辈子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经常谴责皇亲贵戚,于是被官员所嫉恨,一辈子也就当了一个郎陵侯的相。
但是荀淑这辈子最大的成绩不是所谓的“神君”,而是能生儿子,不但能生,更能培养儿子!荀淑生了八个儿子,分别是:荀俭、荀绲(荀彧的爸爸)、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专!
荀淑的八个儿子都继承了荀淑喜爱读书、品德高尚的优良传统,都是一方名士,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就是荀淑的六儿子,而且是荀氏八龙中最为出色的一位。被公认为“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爽字慈明)”
世说新语里面有一个荀氏和陈氏的小故事,很有意思:
当时非常有名的陈太丘(陈寔[shi])打算去拜访荀淑,因为陈太丘从不贪腐,连个仆役都没有。只能是长子陈纪(字元方)为他驾车,二儿子陈谌(字季方)拿着仗跟在车后面,陈太丘的孙子陈群(字长文)这个时候还很小,也一起坐在车里面。
等到了荀淑家,荀淑家里也没有仆役,负责开门的是荀靖(字叔慈),倒酒的是荀爽(字慈明),其余六个儿子负责上菜,荀淑的孙子荀彧(字文弱)这时候也还小,坐在荀淑膝前。
与此同时,负责观察天象、解释谶纬的太史跟朝廷上书说:“据我观察,有品德高尚的真人往东去了。”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孙子陈群)尚小,载著车中。即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孙子荀彧)亦小,坐著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世说新语·品德篇》
荀爽因为学问最为出色,一直受到朝廷的关注。
汉桓帝时期,荀爽曾被朝廷征召,拜为郎中,但是荀爽给朝廷上奏自己的见解后,直接弃官离去了。
因为当时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权,政治上十分不稳定,整个大汉陷入第二次党锢之祸。荀爽为了不牵扯其中,隐遁汉水之滨达十余年之久,在此期间,荀爽先后著了《礼》、《易传》、《诗传》等书,号为“硕儒”,名气极大。
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党锢之祸也解除了,朝廷又多次征召荀爽,荀爽还是不出仕。
但是好景不长,董卓率领西凉士兵进京,直接凭借粗暴的手段一手掌控了朝政,对于不听自己的人只有一个字:杀!
在这样的局面下,董卓再次强行征辟荀爽出仕,荀爽打算一跑了之,但是董卓派来的人来的很快,荀爽没来得及跑就直接被“半押运”到平原担任平原相。(刘备也曾经担任过平原相)
荀爽只能被逼赴任,等荀爽走到半道,到了苑陵的时候,董卓又改主意了。
命令荀爽回到首都,直接给荀爽升官,升到了光禄勋( 光禄勋居于皇宫中,负责皇帝的安危,地位十分重要。)
荀爽的光禄勋刚刚担任了三天,董卓再次给荀爽升官,直接一步到位升到了顶级的司空!
荀爽从一介布衣,被征召出仕,到位列三公,只花了短短95天时间,而且一大半时间还花在了路上。创下了有史以来升官最快的记录。
哪怕后世先秦苻坚对王猛一年中五次擢升,从小官至丞相都花了好几年,这已经是惊世骇俗的快速上升了。
董卓秉政,复徵爽,爽欲遁去,吏持之急。诏下郡,即拜平原相。行至苑陵,又追拜光禄勋。视事三日,策拜司空。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裴注三国志》
荀爽虽然被董卓强行任命为司空,但是权势基本上不大,倒是荀爽居中调和,让董卓少杀了一些大臣。
如董卓打算迁都长安时,三公之二的太尉黄琬与司徒杨彪极力反对。董卓气的要当场杀人了,荀爽赶紧打圆场说:“相国其实也不想急忙迁都啊,崤山以东起兵,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所以要先迁都,以对付他们。这正与秦朝和汉初的情况相同。”董卓才没有当场杀人,后来只是免职。
董卓迁都长安候,荀爽暗中联络王允、何颙、荀攸等人,打算刺杀董卓,恢复汉室。
但是荀爽这时候年纪大了,还没等筹谋妥当,就一病不起,享年六十三岁。
而荀爽死后,何颙、荀攸单独打算刺杀董卓,结果事情暴露,二人都被抓了起来,何颙觉得自己死定了,与其被董卓折磨而死还不如自杀算了,于是在监狱中自杀;
荀攸却跟没事人一样,安安稳稳的待在监狱中,结果没几天,董卓就被吕布杀了。
何颙:……这是啥情况?我就这样白死了?
荀爽死后,被埋在了长安。董卓死后,关中大乱,西凉士兵互相攻杀不止。一直到了荀彧当了曹操的中书令,北方差不多被平定了,才把荀爽的墓葬迁回祖坟,并且把何颙的尸骨一起安葬在荀爽旁边。
以史为鉴评曰:
荀爽名气极大,而且懂得藏拙,在政治智慧上应该要比王允之辈强很多,而且荀爽子弟众多,要是荀爽不死,加上荀彧、荀攸这样出色的人才辅佐。汉朝在董卓死后迎来一波中兴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可惜荀爽死在董卓死之前最关键的时刻,王允获得了董卓死后的权力。但是王允名气不够大、格局不够大、政治手段不够强,最后在大好形势之下昏招迭出,逼反了西凉士兵。不但自己身死,而且害惨了长安的百姓。
要是荀爽多活一年,在荀氏子弟的帮助下,大汉是否会多延续一段时间呢?
可惜历史无法假设,如果有喜欢写穿越、架空历史的朋友,倒是可以以荀爽活着为背景架空一下三国历史,倒也极为有趣了。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