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楠
2010年开始丛楠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朴世龙教授。2014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合作导师为姚檀栋院士,主要从事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丛楠在站期间,分别获得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丛楠入选中国科协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从遥感地质学习到遥感植被生态研究,从北半球环境资源调查再到青藏高原植被生态分析,今年还不到35岁的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丛楠,利用遥感技术,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第三极”。
其实,成就荣誉的背后,丛楠经历了不为人知的变动与波折,用“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的科研精神,诠释着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求学:从遥感地质到遥感植被生态研究
“2013年,北京的桃花3月初就开了,几天后我到了纬度差不多的美国波士顿,却经历了几十天的暴风雪,我想这就是气候变化对物候的影响”普通人眼中的花开花落,在专业从事环境资源研究的丛楠看来,已成为研究成果的最好写照。
眼前这个面容娇小的女孩,实际的年龄只有35岁,但她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生态环境方面的学习与科研,已经超过了十个年头。从最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到如今的遥感植被环境监测,丛楠经历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科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丛楠,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对卫星遥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她顺理成章了来到了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下属的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开始接触遥感地质方面的内容。
在这期间,恰逢汶川地震,当时还是学生的丛楠,和导师一起,参与了利用遥感对汶川地震灾情分析的工作“虽然只是一小部分内容,却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遥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价值和应用。”丛楠说。
在七八年前的中国,从事遥感地质方面工作的大多数还是男性“下矿山、入沙漠,哪里危险去哪里”成了工作最真实的写照。这真的是20多岁女孩所擅长的吗?真的是刚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所合适的吗?再三思量之下,丛楠选择了继续深造,这一次方向变为了植被遥感与植被生态学,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植物植被的研究当中。”
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丛楠师从我国著名环境生态学专家朴世龙教授,学习期间,她不仅成绩优异,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学术创新等奖项等多项奖励。2014年毕业以后,丛楠来到中科院,进入青藏高原所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主要从事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底,她入选中国科协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这是一个由71个单位和18名专家推荐、提名有效候选人68人的全国性评选,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联合设立的“世界最具潜质女科学家”奖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
工作:高原严重缺氧会让人眼睛“变红”
高耸直冲云霄的山脉,山顶皑皑的白雪,加上平静如镜子的美丽湖畔,还有茵茵的大草原,书本里的青藏高原美丽的好像天堂。然而,真正去过青海西藏的人都知道,低压、低氧、和寒冷多变的气候,是大多数人来到青藏高原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看似美丽的西藏,其实暗藏很多“凶险”。
丛楠在野外操作无人机进行科学考察
丛楠也不例外,她回忆,2015年8月,因为科研工作的需要,自己和老师一行5人组成的科考队,第一次来到了青藏高原,从拉萨出发,沿着高寒网的科研站点,用了26天的时间,整整围绕着青藏高原走了一圈。
但让丛楠记忆最深刻的并不是青藏高原秀美的风景,而是如影随形的高原反应,这种反应甚至伴随了丛楠一个月的时间!
原来,由于是第一次来到青藏高原,加之飞机直飞的缘故,来到西藏的第二天,丛楠就出现了头疼、恶心、呕吐等典型的高原反应症状。但科考和旅游不同,后者如果身体不适可以休息吸氧,科考却必须走走停停,舟车劳顿的同时,必须完成数据等资料的收集。“不能因为自己拖累整个团队!”最严重的时候,丛楠已经完全吃不进东西,但强大的意志力让她还是“挺”了过来。
高原反应有时候也并非单靠“挺”就能缓过来,在青藏高原上感冒发烧,也就基本等于“前功尽弃”了。同样是那次26天的科考,同行的一位队员就不幸患上感冒,最终导致出现肺积水,随时有生命危险,不得不提前结束了行程。
“在果洛输液的时候,半夜我亲眼看见他疯狂的呕吐,因为缺氧连眼睛都变红了,当时觉得很吓人。”原来,在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严重缺氧会使人眼部充血,眼白变成褐色甚至是红色。
此外,青藏高原上的通讯条件也不尽人意,没有网络通讯的科考站点,全靠时有时无的3G热点与外界联系“赶上刮风下雪,有可能三四天没信号,我们也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丛楠苦笑“父母甚至开玩笑说去给我贴个寻人启事。”
科研:暖湿化有利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
气候变化影响着植被生长,植被生长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而对于有着“世界第三极”之称得青藏高原来说,这种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周边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丛楠解释说“变暖变湿使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改善的同时,也引起了冰湖溃决、滑坡与泥石流、湖泊扩张与草场淹没等灾害事件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
丛楠在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
丛楠的主要工作,便是运用卫星遥感数据,从植被方面入手,分析青藏高原上植被的长势与变化,并最终预测未来的变化机制。但对于青藏高原的植被而言,或许身上的使命远不止“春开秋落”这么简单,经过数据分析研究,丛楠发现,对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草甸区,比较湿润的高寒草甸,温度对草甸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比较干旱的高寒草原,温度对草原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温度和降水对草地生长具有调节的作用,即随着降水的增多,温度对草甸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温度对草原的抑制作用减弱。也就是说,青藏高原未来暖湿化的气候变化下,将有利于高寒草地的生长。
不过,丛楠同时强调,也有一些研究发现,青藏高原的持续大幅度变暖,对应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生长是不利的,因此即使暖湿化的气候动态下,也可能因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而影响到植被生长。
丛楠在科学考察图片描述
这样的成果仅仅是科研数据上的支持吗?答案是否定的,丛楠表示,包括青藏高原植被生长趋势在内,目前青藏高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特别是气候变化研究学者重点研究的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成为了重点课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旺盛,对碳排放的吸收其实是有利的。
“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会呈现给政府机关和相关科研机构,并最终呈现给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为IPCC报告的重要参考部分,也是政府间碳排放谈判博弈的重要砝码”谈到这些,丛楠的眼神中透露出了一丝兴奋。
丛楠说,读博士时导师告诉自己,“科研想要取得进展就要耐得住寂寞”所以一直把这句话当做座右铭,这些年并不参与太多的社交,而是专注于科学实验,或是在青藏高原这些比较原生态的地方做调查,追求的很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谈及未来,丛楠笑到“从没觉得自己是什么年轻科学家,自己的科研工作其实刚开头,还有很多很细的任务依然等待完成。”
举报/反馈

百家她说

7.8万获赞 10.3万粉丝
让世界听到她的声音。她时代,她力量。
《百家·她说》官方百家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