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故宫淘宝发文宣传将发售眼影、口红、高光在内的8款产品。然而不足一月后的2019年1月5日晚间,故宫淘宝发微博称故宫淘宝系列彩妆全线停产。
故宫淘宝表示,“感谢所有声音,每一条意见我们都有认真阅读记录。故宫淘宝原创系列彩妆,从外观到内质仍有很多进步空间。所以我们决定,全线停产,不断完善,直至把最好的推送给大家。”
问题之一:质量
12月11日,故宫淘宝正式推出彩妆系列,包括眼影、腮红、口红。彩妆分为“故宫仙鹤系列”和“故宫螺钿系列”两个系列,前者外包装为黑底绘金色梅花仙鹤图,后者黑银相间、绘有花鸟图。两个系列的口红颜色都分为哑光祭红、哑光紫靛、哑光宫墙红、滋润郎窑红、滋润美人霁、滋润胭脂红六个色号。两个系列之外,彩妆系列还包括故宫点翠眼影和故宫高光眼影。
宣布停售时,“故宫淘宝”转发了一条故宫淘宝原创系列彩妆的网友测评,称感谢所有声音;同时表示,已预售出的订单会在年后陆续发货,会略有富余数量上架。对于粉丝的发问,故宫淘宝解释停产原因称,口红外观反馈不够高级,膏体顺滑流畅度和颜色都有进步空间。眼影珠光颗粒不够精细,部分颜色有飞粉现象。腮红粉色挑人,橙色尚可,而点翠蓝色实用度欠佳。至此,有人将此次的停售理解为质量问题或者是追求高要求。
此次“彩妆停产”事件,并非是“故宫制造”第一次被质疑品质问题。故宫最早的彩妆授权来自于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与百雀羚合作推出的“美什件”日用品,但据在网络平台上购买过该商品的消费者王女士表示,“美什件”的产品外壳很轻、塑料感强,“最过分的是口红上面竟然有气泡”。此外,也有消费者质疑‘美什件’的价格过高,“百雀羚旗舰店内的口红售价为99元,气垫BB霜的售价为198元,而仅包括口红、BB霜和眉笔的“美什件”售价却高达1099元”。
除此之外,根据北京商报报道,目前故宫淘宝在售量最大的“清朝系列·迷你故宫小猫猫摆件”,售价19元,月销量6.5万件。但有不少消费者都在评论里发布了摆件的实物图,称“做工一般”、“有瑕疵”。还有用户表示,故宫的商品大多观赏价值胜过使用价值,并且认为如果故宫将用于宣传和包装的心思分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性价比上会更好。而另外一家“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的评论区同样充斥着“价格过高”、“做工粗糙”的声音。
问题之二:授权“宫斗”
然而也有人指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宫斗”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事实上,不止一家企业在出售故宫主题口红。
在本次宣布停售后,有媒体接到消费者反应表示,看到故宫彩妆因品质问题停产于是想要退货,却被告知没有停产。后来通过客服才了解到,原来自己购买的产品出自故宫文创馆,而此次“停产、退货”的故宫淘宝与故宫文创馆是两家不同的公司。
事实上,之前故宫淘宝发布《故宫彩妆,明天见》的文章进行宣传时,在文末强调:以上(当时将推出的产品),是故宫淘宝原创。其背后,是故宫另外一家文创公司也曾与品牌联合发布过故宫主题系列口红。也就是说,“故宫淘宝”决定发布原创口红后,将有两家与故宫相关的企业发布不同的主题口红。
具体来看,两家以彩妆为商品的公司分别为“故宫淘宝”与“故宫博物院文创馆”;故宫淘宝为本次停售企业,“故宫博物院文创馆”为上述未停产的彩妆生产企业。其中,“故宫淘宝”实际运营主体为北京尚潮创意纪念品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由隶属于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文化服务中心授权开发文创产品,并进行利润分成。;“故宫博物院文创馆”的经营主体是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00万。
两者在淘宝的差别是:“故宫文创”是天猫旗舰店,“故宫淘宝”是企业淘宝。
从成立时间上看,故宫淘宝成立于2010年,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只是一个“新势力”,其微信账号于2018年6月20日注册,因此智慧的网友们这样比喻二者的差别:“故宫文创”是嫡出的次子,“故宫淘宝”是庶出的长子。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的彩妆消费者评价都不能算很好。“故宫文创”联合化妆品公司推出的口红被网友评价为:宫廷风贴纸+TF外壳,卖到199元只能说明群众钱太好骗。而“故宫淘宝”推出的梅花、仙鹤、祥云点缀的包装,配以古风满满的色号名口红和彩妆,也被网友认为“包装材质不够高级”、“祥云装饰一抹就没,形式大于内容”、“彩妆产品质感较差”。
然而,不仅如此,故宫授权的企业还有三家:由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运营主体的“故宫博物院官方旗舰店”、北京凝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故宫商城”,以及由博雅时空(北京)有限公司为运营主体的“故宫微商城”。
对于这种纷乱的授权,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采访时表示:“故宫宝贝众多,每一件拿出来都是大IP,有竞争才会有好文创,市场会检验出好产品,消费者有多种选择才能促进发展。”
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看来,故宫的授权应该同样遵循其他产品授权的排他性选择,因为授权的价值就在于稀缺性和排他性,如果将相同相似的产品授权给多家公司显然很不合理。虽然授权多家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长此以往其实也是在消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综合自:北京商报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