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晓丹张程程 “我的梦想是我们要成为检修界的‘顶级’公司,贵,你还要排队。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做到自力更生、创新进取。”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守岗位,精益求精,咱们的国家就一定能更好地创新向前。” “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核电强国,关键是看你是否掌握核电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是某项核电技术的引领者。”
按下启动键,发电机定子线棒全自动吹扫装置开始高效运转。检修工人不用像以前那样四人倒班、操作七天,每隔两分钟操作一次阀门、观察压力表读数了。“看着检修现场我发明的高科技自动化工具,改变了大家以前重复千百次的检修动作,我很开心。”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广核集团的核电站发电机检修工程师王建涛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青春奋斗一线22年,王建涛实现了从中专到本科工学学士,从助理工程师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深圳市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的飞跃。他将自己的工作总结为搞自主、解疑难、消隐患、多创新、共进步。“我做的事情关系着国家电力系统的运转,关系着国家核电安全保障。让发电机检修更安全、自动化程度更高,就是我工作的意义。”王建涛说。“要干就干最有技术含量的”1996年,刚满18岁的王建涛从一所中专电气专业毕业。为了在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他来到了大亚湾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深圳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年轻时我对这里充满了向往。”刚到大亚湾的王建涛,对周遭的一切感到新奇。“虽然知道核电站机组全部都是进口的,技术先进,但没想到‘一把手’也是外国人。连马桶、路灯杆、下水道井盖都印着外语。”一开始,王建涛负责的是核燃料装卸系统电气检修。这是电气专业最复杂的系统之一。维修手册有几十本,摞起来比人还高,而且是全英文的。为了尽快上手,他充分利用8小时外的时间,研读设备原理,比对设备细节。在核电站工作,绝大部分员工不会接触核辐射。只有很小一部分人需要进入辐射控制区工作,他们有严格的保护措施,受到的辐射也处于安全范围内。王建涛的这份工作可能会受到小剂量辐射。“虽然知道我们接受的辐射剂量不会影响健康,但还是有些担心。主要是怕影响下一代。”他说。这种担心在一次更换燃料池水下照明灯时达到了极点。因为操作不慎,照明灯电缆突然一摆,蹭到了王建涛的脸上,好像还碰到了嘴唇,这把他吓坏了。主管师父立即带他找辐射防护人员做了两次检查,结果都显示没有受到污染。然而,王建涛还是害怕得几天都睡不好觉。他鼓起勇气跟主管说:“我不想再干这个了,给我换个不用进控制区的工作吧。”主管说:“那么多师傅进控制区工作的次数比你多,所有的体检报告都很正常。”“虽然松了口气,但我那时就想,在核电站,人难免会犯错误,是影响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出错就可能造成设备损伤或是威胁人身安全,一定要想办法让机器代替人来完成这些高风险的工作。”王建涛说。人工维修,不仅风险高,成本也高。王建涛回忆说,“每次大修,厂里要请4名外国专家,一人一天要付一万多元费用,我那时月工资才一千元。”主管对他说:“咱们干核电,要干就干最难、最有技术含量的。我希望以后不再依赖外国专家。”“不依赖外国专家”“独立自主”,这些话给了王建涛很大的触动,让他静下心来努力钻研,在这个系统一干就是22年。并在后来参加了4年在职专科学习和3年本科学习,为后期的技术创新打下专业基础。从初级工开始,王建涛在多年现场检修实践中逐步成长为“高级技师”。并由于理论研究深入,在国家公开电力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获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成功转型为一名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成为检修界的“顶级”公司维修工作重复性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要付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王建涛不满足于埋头苦“修”,总琢磨着如何创新。工作十年后,他检修的对象变成了发电机。作为将核能转化为电能的最后一环,发电机至关重要。大亚湾核电站的4台进口百万千瓦发电机,复杂维修此前一直依赖英国专家。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王建涛作为工作负责人,完成了2006年大亚湾一号发电机第11次大修的最后一个复杂检修项目,实现了英国进口发电机的自主检修,为公司节约了1000多万元检修费。从此,中广核走上了自主检修发电机的道路。“核电发电机一次长大修需要70多天。这70多天中没有周末,晚上经常加班。短大修也要30多天。”王建涛说,大修时,机组停运,通风系统、空调制冷系统都可能不能正常投用。现场经常噪音很大,而且异常闷热。王建涛夏天在厂房里工作,汗水沿着袖子往下滴。在一些灰尘比较大的场合,干几个小时出来,他的鼻孔里都是一团团黑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使检修更安全、更自动化、质量更好,王建涛坚持在实践中发明和改进检修工具,至今已申请国家专利88项,个别工具的性能已经超过美国同类产品。采访中,王建涛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了他发明的发电机定子线棒全自动吹扫装置。“定子线棒是对外输出电功率的部件,相当于人体的肌肉,其内部则像人体血管一样复杂。检修中我们需要测量它的绝缘状况,就要把它内部的水分完全吹干,相当于把肌肉风干。”王建涛说,2006年以前的吹扫方法需要花费10天以上的时间,而且需要人工值守、日夜加班,十分辛苦,一不注意就可能出错。为了找到更好的办法,王建涛自己画图,加工模型。最困难的是从未接触过的编程,他一个人在办公室抱着一寸多厚的手册边学边试,有时候忙到太晚,干脆就睡在办公室。伴随着无数个冥思苦想的夜晚,他发明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装置相继投入应用……2017年,安全性和速度进一步提升的第五代发电机定子线棒全自动快速吹扫装置,将吹干时间缩短到8小时以内,单次使用可节约90人工日。“按下启动键后,检修师傅就可以回去喝茶了。”这套装置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公司科技进步奖。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对它的评价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技术创新,始终是王建涛追求的目标。某电站两台百万千瓦发电机保护设置在投运初期,经常出现误报警,有导致停机的风险,可能造成数以千万元计的经济损失。他用两年时间不断钻研,发明了专门的试验平台,使误报警次数从平均每年6次降为0次。“我的梦想是我们要成为检修界的‘顶级’公司,贵,你还要排队。”王建涛说,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做到自力更生、创新进取。这些年来,中广核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艰苦探索,已经从当年的技术设备全盘进口,到如今实现了技术出海。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成功走进西方市场。“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核电强国,不是看你的核电装机规模有多大,而是看你是否掌握核电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是某项核电技术的引领者。”谈及“华龙一号”,王建涛不无自豪,“我们的核电技术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跨越的发展之路。‘华龙出海’是我们从核电大国走向核电强国的关键一步,为了赢得这份荣誉我们不惧挑战。”“工具是自己发明的,工匠是自己培养的”除了梦想,王建涛还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高科技核电检修队伍,工具是自己发明的,工匠是自己培养的。结合多年检修经验,王建涛编写了一份“技能清单”,把维修过程发生的所有项目,依照发电机等母设备类别,分成不同小类,清晰罗列,帮助新员工获取技能时没有“漏网之鱼”。同时,他编写了4本培训教材,开发了2门专家级高端维修技术课程,从电气理论层面深层次挖掘发电机重大、复杂故障的根本原因,帮助发电机检修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他也因此被同事们称为“专业课程拓荒牛”。如今,王建涛带出的18名徒弟大多已成为发电机队长、主管工程师等检修骨干。2017年1月,“深圳市王建涛核电设备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成立。作为领办人,王建涛筛选了一批有一定工作经验、专业扎实、小有成就的好苗子,启动“百人工匠”培养项目,志在培养未来的核电工匠。“作为技术人员,一定要有一技之长。”王建涛说,现在公司将大亚湾、宁德、红沿河三个核电站的14台发电机交给他维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责任。这14台发电机就好像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得把自己的本领锻炼好,好好地把这块地经营好。它们的安全运行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说到这里,王建涛提起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电影台词,美国电影《保镖》的主角对受他保护的对象说,“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当你遇到危险时,我不在现场。”“这就像我的工作一样。”王建涛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守岗位,在自己的小领域精益求精、不断更上一层楼,咱们的国家就一定能更好地创新向前。”
举报/反馈

新华社客户端

1433万获赞 212.7万粉丝
新华社权威发布,在此看国社新媒体资讯。
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