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中午时分,道光皇帝在圆明园驾崩,享年六十八岁。这位在即位之初便有雄心壮志的大清统治者,一生有过荣耀,有过屈辱,但最终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带着满腹悲愤和宏图破灭的遗憾,向大清的列宗列宗请罪去了。
其实,要想评价道光皇帝一生的功过是非并非易事,他身上具备很多优秀帝王的特质,但是在风云突变的时代,他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而是局限于封建体制的束缚,让大清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不过话又说回来,道光也有生不逢时的遗憾,要是放在承平之世,他或许是一位好皇帝。
道光在位三十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他即位时令皇家骄傲的“康乾盛世”已经过去,令帝国无可奈何的衰败正在蔓延。他在位期间,除了来自海上的英国人之外,内部矛盾也已经达到顶峰,而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国内矛盾的一个总爆发。甚至可以说,之所以“海上蛮夷”英吉利能打得大清毫无还手之力,与清王朝内部出了问题是分不开的。
不用想,道光在签下《南京条约》的那一刻是极度痛苦的,前一天晚上他整夜未眠。自大清入关后,这是第一次蒙受耻辱,第一次赤裸裸地展示在国人与西方列强的面前。
不过单论道光皇帝个人,这位勤政守常的皇帝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不仅想有所作为,而且曾试图革除弊端,在执政的三十年中做了不少尝试。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道光帝是不可能认识到当时的皇权制度已经开始走上末路的,我们也不能苛求他超越历史去认知事物。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皇帝,他敢于正视清王朝当时的弊病,并力图加以扭转是值得肯定的。
即位不久,道光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清帝国已经处于弊病丛生的状态,而最大的弊端就是吏治败坏,例如横征暴敛、虐取于民、官官相护、朋比为奸。他有一句话说得很贴切“积弊相沿,挽回无术。”
此后,道光帝在“陋规”和“漕运”两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道光帝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官僚集团,显然是势单力薄。在重重阻碍之下,他不得不回到原先的轨道之上。而他能做的仅仅是提倡节俭、开源节流。
道光帝和他的先祖们一样,自幼接受这系统严格的皇家教育,不可能脱离开中国几千年来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思想体系。自幼生长在深宫之内,他对外部的世界一无所知,更不可能着眼于世界大格局。从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及思想中汲取养分,这就决定了他的勤政图治只能局限在遵循封建旧制的范围内,甚至仅仅是修补已经千疮百孔的皇权制度。
鸦片战争的额失败,让道光帝在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事实上纵观战后大清帝国的各个领域,除了在军队方面有所改革之外,其他方面并没有发生更根本性的变化。虽然他也被迫睁开眼去看世界,但是封建传统的思想使他无法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认真去吸取西方世界有益的营养来改变大清的现状。因此,清王朝也就不可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从这个角度来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依然在沉睡。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内心一直处于悲愤的状态,但他并没有将悲愤化为力量,或是说转化的不够充分。除了依靠一些民间力量去对抗英国人之外,他没有自上而下地实施符合世界潮流发展的变革。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时代意想不到的战争,即便是战败了,这也情有可原。然而,战败之后没有作出任何改变,并就此发力,这就是道光的失职了。
道光帝的努力,只不过是为将要倾倒的皇权秒庙堂上支上几根朽木,就像一个医术并不高明的大夫,想要挽回病入膏肓、生命垂危之人的生命一样,结果必然是徒劳,道光帝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