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解析》第二讲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为何能经久不衰?有人说,“书圣”之名乃唐太宗之功;也有人说,是王羲之创新了行书和草书;等等。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只是辅助,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写得好。试想,如果写的不好,李世民能推荐吗?如果他的创新和当代“丑书大师”一样,后人还会奉为典范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好了,进入今天文章的主题《王羲之书法解析》第二讲——《平安帖》。
读帖与审帖
读帖:由于东晋文化较为自由,文人私下交流较为频繁,《平安帖》便是王羲之与友人交流的一份信件。按照古代书信礼仪,这封信开头没有相应的尊称,结尾也没有书写者的名字,因此,我猜测这封信是王羲之写给自己晚辈的。内容: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审帖:《平安帖》与我们上文说的《姨母帖》风格完全不一样,已经脱离了篆隶的圆转厚重,变得更加轻快,这时候的行书已经成型了。全文4行27字,由于距离我们时间太久且保存不善,其中近乎三分之一的字不能辨认。为了让大家能够看到全貌,我找到了补全的刻帖,以此供大家参考。
王羲之《平安帖》刻本 章法分析
《平安帖》全篇4行,前两行每行分别9个字,第3行7个字,最后1行两个字。前3行排序满满,后1行下面空荡。天头整齐,字的自然排序让底部参差,是一件章法较为规范的作品。首行全是行书,字与字都是断开的,(墨迹本)上面6个字在一条线上,从“来”字开始脱离了中心线;第2、3、4行夹杂了草书,字与字之间出现了连带,而且左右摆动明显。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在书写时的情绪变化,是从规范到自由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从慢到快。
《平安帖》章法分析 单字分析
结字天圆地方,偏旁部首的主次分得很明确,但是,也有一些打破常规的字。如“明”字就左右相同,这个字的左右间距很大,空间留白很有视觉冲击。独体字依旧是厚重一些,笔画较多的字较轻。《平安帖》中有两个字值得一说,一个是“余”、一个是“想”。“余”字的右边下部的笔画顺序问题,至今没有哪一个专家给出说明,我认为是“临摹本”的问题,我们可以按照行书正常的顺序就行了;“想”字的“心”底,左边一点是从下至上写出来的,和我们正常的由上至下书写有别。这就是行书笔顺的自由之处,宋代米芾的行书笔顺就是打破常规。因此,我建议大家不要用楷书的笔顺去学习行书,因为会得不偿失。
《平安帖》单字分析 笔法分析
笔法方圆兼施,与《姨母贴》的多圆转不同,《平安帖》已经有楷法用笔了,而且是方圆兼施。如“平”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的连接,这是典型的楷法“折笔”,第三笔顺势一个圆转,与“折”形成了对比;“安”字的第一笔,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入”,只是角度有所不同,因此产生了左下一个整齐的平面,但在右边又是一个自然圆转,与左侧成对比之势;等等。通过这几年对二王书法的学习,我总结了一个定律:王羲之的手札多是左方而右弧、左折而右圆。后世将此展现最好的就是宋代米芾,在学习右军笔法时,不妨先看看米元章的书法,或许会有所顿悟。
《平安帖》笔法分析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希望大家下去之后能将这些内容落在纸上,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本文由二小书法原创,百家号首发!更多书法内容,记得关注我呦!
天气寒冷,王羲之给朋友送了一筐橘子,随手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被后人称为《奉橘帖》的书法作品,我们从这件作品中又能学到什么技法呢?敬请期待下期文章:《王羲之书法解析》第三讲——《奉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