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社会发展对“人”的影响逐渐深入。社会上掀起一股“文凭热”,知识分子身份重获社会尊重。同一年,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登上历史舞台,在减轻当年人口过多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21世纪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02:44
文/关不羽
1982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三”这个数字对中国人而言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古老的《易经》将“天、地、人”统括为“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本主义世界观。改革的第三个年头围绕着“人”的主题书写光阴。
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让国人少生了三四个“日本”
中国的“人口问题”由来已久。计划经济模式下,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供应长期紧张;城市发展的情况也不理想,就业岗位不足、住房医疗等生活保障资源长期困难。这些问题在六十年代末集中爆发。当时以“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口号,以特殊时代的政治动员方式,组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及一千七百万人。从1978年起出现的知青返乡热潮,造成了八十年代初城市失业人数陡增。在那个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的时代,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口太多了”。
图/计划生育宣传语
1982年2月9日,刚过完元宵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实行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大力提倡晚婚晚育。3月13日,新华社对这一指示进行了公开报道,特别强调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这意味着从五十年代起,起起落落、断断续续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被强化到空前的水平。
四川省什邡市是中国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模范地方之一。1982年,当时的什邡市还是什邡县,身为生产大队队长的陈天祥“以身作则”,带头去医院做了结扎手术。当时他38岁,只有一个独女。陈天祥那个常被人拿起观摩的红本子,则是什邡乃至全国最早一批独生子女光荣证。据统计,当年这个红本子在全国的数量是610万。在什邡,陈天祥这样第一批“为革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被评为当地的“计生模范”。为了表彰模范,公社召开大会,给他们戴上大红花,颁发鲜亮的锦旗,还奖励每人30块钱。年逾古稀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的盛况,还记忆犹新。
图/1982年,河北省定县对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家庭给予表扬和奖励
什邡市的人口40万左右,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数十年里等于少生了与其人口相当的孩子。现在,这个城市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的时代——65岁以上的人口接近14%,三三两两的银发长者是城市中常见的风景。汉高祖分封的第一侯雍齿的封地就是什邡,当时什邡侯的食邑两千五百户。今天,这个古老的城邑正被银色的夕阳映照。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什邡少生了40万,那么全中国呢?原国家计生委认为,由于计划生育,到1998年中国少生了3亿多人;到2005年少生了4亿多人,相当于三四个日本。
在城市中,“兄弟姐妹”的记忆停留在了70年代,独生子女成为80后的绝对主力。在农村,不少中国农民则顽强地坚持着延续千年的生育习惯。1990年的春晚,宋丹丹、黄宏主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还在春晚舞台上火热上演。
图/2008年6月13日,太原附近农村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
1982年5月10日,北京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马寅初逝世。他逝世时已有101岁高龄,育有子女七人,能看到自己提倡的政策高调实施,也算圆满人生了。但是,马寅初可能没有想到,二十年多后,计划生育又重新成为争论的焦点。
被劳动力问题困扰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2004年9月的某日凌晨,数十辆大巴的抵达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在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镇造成一片混乱。1000名来自偏远省份的民工,被等候多时的数十家企业代表蜂拥而上,不由分说地往本厂的车上拉。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居然开始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015年,已经有学者、官员公开提出未来劳动力缺口一亿以上,主张引入亚非移民。
图/2010年,浙江义乌“用工荒”来袭,数千招工者举牌“讨”工人
与劳动力问题一样,养老问题也引发了社会普遍关注。201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提出,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即“空账”)达到47144亿元,而当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只有35345亿元。这表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资产和负债之间缺口会越来越大。
对另一批人而言,养老将是更严重的问题,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要了一个孩子,现在什么都没了。” 2015年2月26日,大学生孟瑞鹏因救两名落水儿童而溺亡,其父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失独老父的一段话引起了网友们极大的同情。
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相应的政策调整也在进行。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紧接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通过了人大审议,于2016年1月1日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强制避孕节育也成为历史。
但是,生育观念的改变很难快速修复,何况让正值育龄的80后、90后忧心忡忡的是生不起、养不起。生育高峰并没有像专家预测的“开放二胎年增长人口4000万”那样爆发,而是不温不火地延续着出生率持续下降的轨迹。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喜怒哀乐,事后的纷扰不会改变历史的进程。1982年底,计划生育写入了新修的《宪法》,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基本国策。
象牙塔有了塔尖,我国培养了首批博士
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次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马中骐、谢惠民、李尚志、赵林诚、白志东和冯玉琳6人获得博士学位。这是我国自1981年1月1日正式实行学位制度以来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在这一年里,学术象牙塔终于有了塔尖。
图/1983年5月27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
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身份再次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学历的“含金量”快速上升。各类夜校、培训班遍地开花,“老三届”为主的中青年在这些培训机构中追回失去的学习时光。
文化热、知识热也影响到了文化艺术领域。1982年12月15日,600位文艺界人士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茅盾文学奖首届授奖仪式。这一奖项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用其捐献的25万元稿费所设立的,用以专门奖励长篇小说的创作。第一届评委会主任由巴金担任,评委会选出了六位作家的作品获奖,其中就有古华的《芙蓉镇》,后来被著名导演谢晋拍摄成姜文、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红遍全国。
从文革后期开始悄然兴起的文学热从地底走到阳光下,在八十年代井喷式地爆发。以伤痕文学、朦胧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各地文学爱好者争相投入文学创作,各类文学刊物成为抢手货。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坛最高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相继贡献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长篇大作,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一时洛阳纸贵,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图/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文学热,各类文学刊物成为抢手货,排队读书成为上海人的日常
“文凭热”到九十年代初开始逐步退潮。一方面“下海经商”大潮冲击了社会观念,另一方面高校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学历的稀缺度开始下降。
“文学热”持续的时间更长一点,延续到九十年代后期才冷却下来。港台言情、武侠小说的流行以及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致使严肃文学逐渐退回到小众时代。1982年,韩寒诞生,次年是郭敬明。他们将会在“文学热”的最后阶段成名,却会走上不同于父辈们的道路。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图/1982年12月,李宁在参加第6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
1982年12月22日,李宁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举行的第6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获单杠、自由体操、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他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在1988年退役时,李宁已经摘取14项世界冠军,赢得一百多枚金牌。他不仅是中国体育界的骄子,更是国际体操界的传奇。
在这一年里,有的人走向巅峰,有的人匆匆离去。除了百岁老人马寅初,历史学家黄现璠、语言学家赵元任、电影艺术家金山、物理化学家黄子卿、建筑学家杨廷宝相继离世。八十年代,中国送别了一大批名宿泰斗。
江山代有才人出,斯人斯土,成就了一个国家。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尚书》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982年,人之年。
百度独家策划改革开放纪录片《人声鼎沸40年》。欲知风云变迁,敬请关注灼见圆桌会。
举报/反馈

灼见圆桌会

205万获赞 52万粉丝
百度原创栏目,针对热点事件输出多元化观点
百度原创栏目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