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像 颜真卿,字清臣,曾在平原郡做过太守,人称颜平原,被唐代宗李豫封为“鲁郡公”,故又称“颜鲁公”。祖籍山东临沂,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曾祖父为颜师古。官至尚书、太师,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之一。生前在书法上成就最大,他开创了“颜体”,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合称楷书四大家。他所写的《祭侄稿》被后世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第二大行书。
《祭侄稿》 《祭侄稿》又名《祭侄文稿》、《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追祭亡死的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出看这件作品,满纸涂抹和修改,按照现在书法展览的标准,这样的草稿根本不可能入展,更不要说评它为“天下第二行书”了。然而能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被世人尊为二王以外的行书法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个方面。
《祭侄稿》局部 其一,书写自然,没有做作。全篇密密麻麻两百多字,没有一字是故意做作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一笔做作的。我们要知道,这件作品是在他的侄子颜季明被叛军杀害后所写的,书写时的心情是悲痛的,同时对叛军憎恶到了极点,复杂心情可见一斑。在这种悲恨交加的心情下,提笔写下这篇“祭文”,他还能注意到提笔藏锋、转中锋行笔、这个字大一点、下一个字小一点吗?根本不可能,只是奋笔疾书,想到哪就写到哪,文中涂抹修改的地方可以证明这一点;
《祭侄稿》局部 其二,奋笔疾书,超出法度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我们要知道,能够这样收放自如,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这需要很长时间的书法训练,需要对书法用笔结字等等烂熟于胸。在这点上,颜真卿绝对是书法高手中的高手,在此等环境下还能够收放自如,字字不约法度,而又合乎情理。
《祭侄稿》局部 其三,作品节奏起伏,随内心波动而波动。蘸一笔墨写数字直到笔上的墨枯为止,帖中有些字的笔画都看不清,就是因为这个,此等心情下我想他也顾及不了这么多了。作品开头的字是比较稳的,前面七行半都在介绍内容都比较平和,从“每慰人心”开始情绪波动大了起来,连字的结构都有变化,左右结构的字,中间的空间拉大。写到悲痛处,一笔连写数字,文中出现了两个“呜呼哀哉”皆为一笔而就。从第一个“呜呼哀哉”往下,这一部分是全篇最激动的地方,我想写到最后,颜真卿已经是泪流满面,甚至悲痛号啕大哭。
《祭侄稿》局部分析 其四,颜真卿为官清廉。为官期间两袖清风,他曾给友人写过一封《乞米信》,现在叫《乞米帖》,内容是他乞求朋友施舍点米给他,或者说借他点米下锅。试想一个国家高级公务员还需要朋友的救济才能生活,足见颜真卿是一个极其清廉的人。目前留下来的我们只能看到这张《乞米信》,是不是还有《乞油信》、《乞面信》呢?
《乞米帖》 最后,颜真卿刚正不阿,气节高尚。在监察御史任上,奉命巡查河东、陇州。他在巡视过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狱,受百姓称赞。巡查河东时,弹劾罢免不孝的朔方县令郑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诏终身禁止录用。气节高尚则是他在建中四年奉旨前去劝降叛军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李希烈想以高官厚禄金银财宝收买颜真卿,让颜真卿支持自己称帝,然不得所愿,故杀之,享年七十六岁(也有说七十七岁)。半年后,叛乱平定,颜真卿灵柩被护送回京,葬于京兆。唐德宗李适为他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另赠钱五十万、粟二百硕。
颜真卿墓 总结:苏轼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唐德宗李适称赞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通过以上对其作品和人品气节的分析,我觉得称颜真卿《祭侄稿》为“天下第二行书”是合情合理的,更是无可争议的。各位网友你们觉得呢?
本文由二小书原创,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