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茶赛,古人就兴“斗茶”,宋代时期尤为兴盛,元代赵孟就作《斗茶图》,效仿南宋刘松年的斗茶绘画,再现当时的情形。
图中一人提壶斟茶,参与斗茶的三人潜心评鉴,有举盏啜饮者,有吮吸于舌边辨味者,有徐徐咽下再闻其香者。(参考自《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
斗茶的习俗流传兴旺,其中就有福建安溪的一份力。延续到清末民初,斗茶发展成安溪民间的、村寨的、官方的茶王赛,在一定范围内选出色、香、味、形综合最高分的茶,称为“茶王”。
《斗茶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到了近代,大部分地区的斗茶渐渐式微。唯安溪经久不衰。
在茶叶的季节,产茶的乡镇,无论是不是茶叶店,每个店面门口都有茶叶审评台,三五人围住评喝毛茶。
虽然好茶通常在茶农家就被截住,很少流到街头,但一点也不减安溪人评茶、斗茶的氛围。
刚吃过晚饭的林水田坐在茶桌旁,他的面前,盖碗一字排开。不多时,茶桌前围坐着六七人,每个人都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泡茶,“试试我的”……一轮轮喝下来,到底谁家的茶好?没个定论,要紧的是大家一起喝一起聊。
安溪的茶王赛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成为宣传安溪乌龙茶的文化产物,对“茶王”获得者颁发奖励,还能坐上“茶王轿”踩街,锣鼓喧天,“中茶王与中状元一样风光!”村民纷纷走到街头看热闹,同时也为茶王赛加入了茶艺、茶歌舞等表演元素,鼓励多方关注和参与。
选出的“茶王”归主办方拍卖或包装发售,由此,赋予文化意义的茶王价值得以提升,从而也提高了安溪铁观音的知名度和销售价格。
与选品质最好的“茶王”相对的,还有评“茶孙”的活动,实际上也是茶农们在茶季后的交流,大家带上自家的茶冲泡出来,也不需附上编号,当别人评到自家的茶时,会分析茶的制作在哪个环节没做好,出现了什么问题,在一来一往的回应中,大家都希望来年能做出更好的茶。
同样的,茶王赛的初衷也在于提升茶的品质。然而在比赛机制上,参加茶王赛的茶样除了参赛本人制作的,也可以用购买的茶来参赛。
对于泉州的茶商夫妇和老肖来说,自己的茶不是自己所做的茶,而往往是近日从他处收购来的茶;对于苏老来说,自己的茶可能是因为德高望重的权威而获赠的别人的好茶;对于永彬师傅的徒弟和隔壁村的好友来说,自己的茶则可能是近日来自己做出来的比较满意的茶。总之,这泡从口袋中掏出的“自己的”茶——是“我”的表达……(摘自《物与人:安溪铁观音人文状况调查与研讨实录》,王铭铭、孙静编著)
那么,如果评茶王不需要考虑做茶的人,那赛的是单个茶本身的品质,还是以茶来赛制茶人的手艺?另一方面,茶王赛泛滥、“获奖专业户”的出现使得比赛的结果缺少了说服力。这些问题又在考验着安溪茶王赛文化的延续。
然而,无论如何,斗茶的初衷在于通过一次次的泡饮对比,在不断的交流中提升茶园管理意识、制作技艺和品饮水准,正如《茶源地理 安溪》中一文所说——茶王的精神,在“王”,更在“茶”。
部分文字来自《茶源地理 安溪》摄影:林可欣
举报/反馈

茶道新生活

1359获赞 911粉丝
发现·茶源·人文地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