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此病主因是脏腑精血不足所致,当属“虚证”范畴。其临床表现多为头晕乏力,失眠腰酸,出血瘀斑和脉象细弱,应主要责之于脾肾。所治疗原则当是补肾健脾、益气理血。
【常用穴】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足阳明之合足三里,足三阴之会三阴交,足少阴之原太溪,督脉要穴命门,足太阳之脾膈俞、脾俞、次醪,任脉要穴关元等。针灸以上穴位有促进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恢复造血系统功能,调动和增强机体自身免疫水平,从而产生加快机体康复的作用。
【常用灸法】艾条温和灸、麦粒灸、隔附子饼灸。
【经典案例】患者武某,男,87岁,离休干部。2007年6月中旬,因咳嗽痰中带血,去医院检查,找不到出血原因,又做肺部CT断层扫描,也未见异常。
8月初,发现上腹部及大腿外侧出现瘀斑,在医院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为37。
8月10日住院血液科治疗,骨穿结果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在一个月的治疗中,每天大量输液和超大剂量吃药,血小板上升不明显,只要激素药一减量,血小板就下降,还出现一系列脏器损害现象,病人状态不如住院初期。
9月11日转院接受中医治疗,输液及内服中药,血小板从42下降到28,9月19日又降到2。患者咳嗽气喘,痰多乏力,食少便秘,尿频、尿急、尿失禁,视力模糊,听力下降,腿软手抖,肝肾功能没明显好转,病人情绪低落。
在中西医治疗均无效的情况下,患者于10月13日办理出院手续。情急之下,用灸法并提出了具体治疗方案。于9月19日开始给予艾灸治疗。
取穴:大椎、膈俞、足三里、悬钟。用小艾炷(麦粒大)直接灸,每日1次,每次每穴灸7~9壮。
半个月后血小板升到120,病人和家属有了信心,武大夫又根据症状调整
穴位, 加肺俞、中脘、肝俞、肾俞,去悬钟,改为隔日灸,激素开始减量,11月23日停服激素和中药,坚持艾灸。
2个月后(12月9日)化验,血小板138。2008年1月18日血小板203,2009年1月20日血小板108。病人身体状态很好,现在还健康生活着,每天读书看报,外出散步,做一些简单家务。
【提示】患者需就医辩证取穴,在医师指导下用灸,在施灸初期不建议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