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这指的直接灸法,艾卷灸法的历史可没那么长。普通艾条和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到底有什么区别?很多初学者分不清,小编参考诸多文献,整理一小篇仅供参考。
艾卷灸法:从现存的古代文献来看,艾卷灸法大约始于明初。明初朱权《寿域神方》记载:灸阴证“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
当时的艾卷只是单纯地用艾绒制作,并无掺药。灸法很像后世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的施灸方法。
雷火神针:1539年,明德堂刊的《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一书里,第一次提到了掺入药料的艾卷灸法,名曰火雷针,又名神圣针,又名庸火针。
万历间,李时珍《本草纲目》于“神针火”条也载有雷火神针,处方不同十《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
《本草纲目》:“雷火神针法,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这种灸法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实按于穴位之上,类似针法之故。雷火针法,在其他明清医藉诸如《针灸大成》、《外科正宗》、《种福堂公选良方》等都有记载,但其配方用药各有差异。
太乙神针:是至清代才出现的一种掺药艾卷灸法,用法与雷火神针相同,适应症也比雷火神针广泛。脉脉艾灸提醒您最早记载太乙神针的古医书,是清·韩贻丰撰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太乙神针心法》一书。
自清代迄今各种版本的太乙神针之法,应该都是从清初的韩贻丰传出来的。传授韩贻丰神针之法的无名老人,史上并无记载,无名老人之前也无可考,很可能就是无名老人将雷火神针改为太乙神针的。针以“太乙”为名,显然出自道教,而无名老人正是一位修炼有素、针灸功底深厚的道者。
所以,太乙神针应是雷火神针的改良版,参入的药料不同,但是灸法相同,都被列入灸法中的“实按灸”。
实按方法:将卷好的艾条一端烧着,用七层布包裹其燃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举报/反馈

艾灸TOP

11万获赞 6万粉丝
专注于艾灸知识的分享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