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云南巡抚朱国治在三藩作乱时表现出了赤胆忠心、杀身成仁的大臣气节,他的家人全部自尽后他独自一人前往吴三桂的大营怒骂吴三桂,后来被杀祭旗,成为了三藩之乱中第一个死于刀下的封疆大吏。
对于这样一个有胆气又有气节的人历史上应该会留下记录,于是笔者经过查阅,发现确有朱国治其人,而且用“忠君”来形容他也不为过,只不过朱国治其人却非电视剧中那般正面,他对皇帝可谓忠心耿耿,可是对于百姓来说,却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
朱国治,汉军正黄旗人。顺治四年(1647年)由贡生授固安知县,后屡经提拔,官至大理寺卿。顺治十七年,朱国治任江南巡抚。江南巡抚始设于顺治元年,驻苏州,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因其省城在江宁,故江南巡抚又称江宁巡抚。后来,江宁巡抚更名为江苏巡抚。
朱国治任江南巡抚不到两年,就在江南制造了两起大案,即“奏销案”和“哭庙案”。这两大案极力讨好清廷,强征钱粮,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江南士子百姓对其深恶痛绝。
这两起大案说来话长,非一言两语所能说清,只能简单的描述一下。“奏销案”的根源是由于清初朝廷战争频繁,国库钱粮空虚,清廷下令在江南征收钱粮,并以此作为官员升迁的标准。朱国治为了头上的乌纱帽,在农作物大面积欠收和百姓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强行催逼钱粮,江南百姓愤怒地称他为“朱白地”,凡是朱国治所到之地,万物灭绝,只留下白茫茫大地一片。
“哭庙案”是“奏销案”引申来的“副产品”,朱国治任下的吴县知县任维为催逼钱粮,无所不用其极,大施酷刑,将苏州百姓逼上了绝路。更为可恨的是,任维还在官仓中扣下数千石担粮米中饱私囊,然后通过米商以高价转卖给百姓。当地士绅纷纷将任维告到巡抚衙门,可是朱国治对任维百般袒护,根本不予追究。
顺治十八年,顺治的突然去世为苏州百姓提供了一个契机。按例皇帝驾崩后,士绅和百姓要到当地的文庙设灵堂,供人祭悼。经过一番策划,以55岁老秀才金圣叹为首,在文庙进行哭祭并在世祖灵前指控任维的罪状,此举引起了苏州百姓的共鸣,数千市民要求解除任维的职务并予以治罪。
朱国治对百姓的诉求不但不予理解,还动用兵丁驱赶并抓获为首者18人,这18人最终都以“抗粮谋反”的罪名被判处斩刑。
顺治十八年八月七日,“哭庙案”中的18名秀才被处斩于江宁三山街。行刑时,刑场四面由清兵包围,朱国治亲自监斩。亲人们依依惜别,哀哭声传到数里之外,周围的乡亲和路人无不为之动情,流下伤心的眼泪,大骂朱国治残忍冷酷。
然而,朱国治和任维最终也没有落得好下场。次年,朱国治被罢职,新任江苏巡抚韩世琦将任维之劣迹公之于众,并依国法将其斩首于江宁三上街,这也为那死去的18名秀才报了一箭之仇。
康熙十年(1671年),朱国治补授云南巡抚。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发动叛乱,朱国治被俘他“骂贼不屈死”。据野史记载,朱国治任官期间,常克扣军饷,士兵们对他恨之入骨,朱国治被杀后,愤怒的士兵将他的尸体分而食之,尸骸几无所存。
对于清廷来说,朱国治算的上是“忠心耿耿,死而后已”。然而在朱国治主政江南期间,大兴冤狱,给江南百姓带来极大的伤害,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站在百姓的立场而言,朱国治却是一个“大不义”之人。不过在《清史稿》中,朱国治被列入了“忠义列传”,对他的一生给予了褒奖和肯定。
举报/反馈

左都御史

46.4万获赞 8.5万粉丝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