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2 06:42 | 最嘉善微信公众号
现在,嘉善人出行不是汽车就是高铁,方便、快捷还舒适。
下面这张照片,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是嘉善火车站。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起嘉善火车站的旧址,与嘉善老火车站同时淡出人们视线的还有那条车站路,但无论岁月怎么变迁,车站路留给了人们的记忆却很难抹去。
所幸,有人把这些记忆用文字和图片留给了我们。与我们分享!
嘉善车站路记忆——钱大忠
(一)
一条古老的马路,历经百年,累累沧桑,以“车站”而得名,那就是县城历史悠久的车站路。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车站路建于1909年,当时无路名,俗称“马路”,路长三余里,路宽三余米,泥结碎石路,因沪杭铁路通车,嘉善火车站远离县城而建,由当时嘉善商会总理朱循伯先生出面主持建路事宜。
在我小时候,车站路为县城内最长的马路,从马路口往北,直达嘉善火车站,在孩童眼里,路途甚远。
当时,车站路是县城南北主干道,南端为马路口,东接东门大街,西接中山路;中途,西接东西向的解放路,呈“丁”字路口,人们习惯称解放路为“后公路”,称路口为“半马路”;北端为坐北朝南的嘉善火车站。
那时,车站路上几乎没有车辆,偶尔,几辆载客的黄包车来回骑过,可谓当今的“步行街”。马路口至“半马路”的那段车站路两旁,尚有几家单位、企业和几处住宅,略有人气,而一过“半马路”,往北,视野空旷,马路上行人稀少,整天没有几拨儿人群忽忽而过。马路两旁,稻田成片,田埂纵横,一片田野风光。
盛夏,月光下的水田,蛙声此起彼伏,时不时有蛙跃上马路,目瞪口呆地仰视过路的行人。我二哥生性好动,捕蛙高手。夜晚,乘家人纳凉之际,二哥会带着我,溜至“半马路”,到田岸边捉田鸡(青蛙)。二哥左手拿着手电筒,顺着手电光,发现一只,必擒一只。我小心翼翼随哥身后,拎着小布袋,二哥抓到的均为我囊中之物。
我母亲菩萨心肠,不许吃田鸡肉,带回家的田鸡,只能玩玩而已,隔天,便放生于小河浜,小东西重获自由,双腿一蹬,回归自然。
嘉善火车站,在那个年代,是车站路上最有气派的建筑。高高的台阶,直通车站大门,站在门厅,向南眺望,古老的车站桥,一览无余。车站的门厅与候车大厅,在同一楼层,相连相通。宽敞的候车大厅,西式风格,厚木地板,富有质感;成排长窗,通透光亮;木质天花板,高爽洁净;靠西北角的检票处,直通火车站台。
那时,嘉善火车站,有两座客运站台,四条轨道,1号站台紧靠候车大厅,2号站台靠北,两座站台之间有3条轨道,另一条轨道紧靠2号站台北侧。在沪杭铁路线上,除了上海、杭州、嘉兴外,嘉善站也算大站了。
(二)
我10岁那年,祖母病故,上海姑婆前来奔丧。事后,姑婆见我正好放暑假,便热情地邀请我,到上海过假期,于是,我随姑婆来到嘉善火车站乘火车赴上海。
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我又兴奋又害怕。姑婆携着我,检票进站,近一里长的站台,我从未见过,好长好大,不知所措,胆战心惊地抓紧姑婆的手,生怕走散。一会儿,车站的信号员、服务员走进站台,高声喊话,“火车进站了,注意安全!”向西望去,一列飞速的火车,冒着滚滚的白烟,轰隆轰隆,向站台驶来,离站台越近,气势越猛。当列车驶过面前时,庞大的机车裹着强风,迎脸袭来;巨大的红色铁轮,雷霆万钧,奔腾而过,我站立不稳,惊呆了。列车终于刹住了,我才忐忑不安地登上列车,紧挨姑婆,端坐在旁。随着车站信号员绿色信号灯的挥动,火车一声咆哮,缓缓地驶出站台。
首次近距离感受火车,印象极为深刻。说来奇怪,此后,我迷恋上了火车,时常约小伙伴,走“后公路”,窜“野猪林”,等候观看驶过的列车。“野猪林”一带,紧靠铁路,视野开阔,是观赏列车的好地方。近临,高速列车迎面而过,有地动山摇之感,惊险刺激;远望,驰骋在野外的列车,有气贯长虹之势,雄伟壮观。
车站桥离火车站不远,横跨张丰桥港,车站路上唯一的桥梁。嘉善客运轮船码头,坐落于车站桥南堍东侧,称“嘉善客运站”。那时,县内客运均为水路交通,客运站的客运量比火车站大得多。据史料记载,1956年嘉善客运站共有客轮8艘,马力138匹,客位542个。嘉善客运站的航线几乎覆盖全县各乡镇,另有嘉兴、平湖等县外航班,大多数航班过夜于各集镇,清晨开船,乘客众多,有公务出差的、购物办事的、走亲访友的、看病就诊的、读书上学的,同船相伴,同赴县城。午后,两三点钟,各路航班起锚回航,满载而归。那时,客轮航速虽慢,但结伴同行,聊天、玩牌、看景,一两个小时的航程,休闲舒坦,其乐融融。客运站的周书记,我爸的老朋友,又是隔壁邻居,常与我爸同桌开怀畅饮小酒,亲如兄弟。
嘉善轮船码头
(三)
马路口,在车站路南端,与火车站遥相呼应。那时,马路口是县城繁华地段,嘉善县百货公司、烟糖公司、五金公司、医药公司、水产公司,均在这一带。
嘉善车站路(中山路口)——马路口
我少年时,袋中无钱,很少逛商店,多为穿弄走户,寻找乐趣,离马路口百步的车站路老电厂经常光顾。
说起老电厂,蛮有历史。据史料记载,嘉善电厂,创办于1921年,原名昌耀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由钱绛年等7户商家集资2.5万银元开办。1953年公私合营,上世纪60年代初,厂址搬迁至魏塘市河对岸下塘街,老电厂被改造为电厂职工宿舍。那时,电厂宿舍规模大、地段好、配套齐、住户多,属那个年代的“中央花园”。我大哥的好同学“小绍兴”,家住电厂宿舍,他父亲和姐夫同为电厂职工,分住在前埭、后埭的两套宿舍里,中夹天井与弄堂,来回玩耍,好玩又开心。
“小绍兴”的母亲,正宗绍兴人,一口绍兴腔,年过半百,眉清目秀,身板笔挺,为人大方,乐于助人,小辈们都叫她外婆,外婆得知我母亲是绍兴城里人后,对我家格外照顾。“文革”期间,我家经济拮据,月底常常无钱开销,我母亲常会让我向外婆借5块钱。外婆心地善良,每次借钱,十分爽快,没有二话。我母亲讲信用,月头发工资即归借款。
外婆待我这个绍兴人的后代,挺好。那时,有钱人家的孩子,常会在大暑天吃“童子鸡”,补身子,助发育。我读初二的暑假,有一天,母亲正好在家休息,中午,外婆撑着凉伞,拎着一只小沙锅,匆匆来我家,见我母亲在家,便告诉我母亲沙锅里的“童子鸡”是为我准备的,我母亲忙说,谢谢外婆。我打开锅盖,一只清蒸的“童子鸡”喷香喷香,口水直咽。我分两餐食之,味道鲜美,记忆深刻。
(四)
嘉善公路客运始于1970年,那年,杭枫公路(现320国道)修复通车。嘉善汽车站(现梅园大酒店位置)建在“半马路”,东邻车站路,北靠解放路。汽车站设施简陋,农村大队礼堂般的候车室,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停车场,四周围墙,汽车进出口在候车室东西两侧,平时铁门紧闭,一声哨子,铁门敞开,汽车进出。
当时,汽车站的客车仅有3辆,开往嘉兴和枫泾,枫泾班乘客蛮多。枫泾镇地属上海市,小镇上的“上海货”吸引人。在那个年代,上海商品驰名中外,家用类商品,百姓青睐,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均是紧俏产品,凭票供应。上海出产的小宗商品枫泾镇到处可见,上海的布料、毛线质优,上海的糕饼、糖果味道好,嘉善人时常会乘车去购买。我曾经乘公共汽车到枫泾白相购物,将数月积存下来的零用钱,花个精光,事后,略有后悔。
自“半马路”新建汽车站后,整条车站路逐渐热闹起来。嘉善拖拉机厂的扩建、嘉善县粮食局直属库的扩容,开发了车站路北段的不少农田,新建的厂房和仓库,给车站路带来了新风貌。马路口、汽车站、客运站、火车站连成一线,出行方便,市民满意,可谓真正的“车站路”形成。
(五)
我读初三时,当知青的大哥,幸运地被上海铁路局招收为电务段的信号工,在上海南翔铁路编组站上班。当时,铁路职工持有通勤证,可持证乘坐区间内的所有客车,如再签一下证,可带亲属免票乘车。于是,我多次跟大哥往回于上海、嘉善,嘉善火车站犹如“外婆桥”。
“外婆桥”邻近有家国营向阳饭店,原名“一家村”,店里的阳春面价廉物美,我时不时去品尝。此阳春面食材讲究,面条用糙面反复加工而制成,富有韧劲;汤料用猪筒骨温火慢煮而成,色清味鲜;佐料香葱,清香色翠。“一家村”饭店煮面的铁锅大如洗澡的大木桶,一锅面汤水不停地翻滚,厨师抓一把生面,撒在锅内,加盖焖烧,几十秒后,汤水外溢,厨师开锅,拿着一双长筷子和一只竹编勺子,开始捞面,先将长长的面条落到小竹勺内,然后,盛进已放好骨汤、猪油、酱油、香葱的碗内,一碗色香味齐全的阳春面送出厨房,只卖7分钱。
嘉善火车站,在沪杭铁路线上非同一般,位于浙沪两地交界处,站址在浙江嘉善,却归上海铁路局管辖,与上海息息相通。197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故事片《火红的年代》,著名电影导演傅超武看中了嘉善火车站颇有“车站味”的建筑,选择为电影外景拍摄地。那时,县城内一时轰动,奔走相告,众多电影粉丝涌向火车站,观看拍电影。
我是个小影迷,挤上去一瞧,原来是两位电影大腕在拍戏,一位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于洋,曾拍摄电影《英雄虎胆》,扮演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另一位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中叔皇,曾拍摄电影《地下航线》,扮演地下党员林森官。他们两位在影片中经常出现,现场目睹他们的风采,实在难得,有点激动。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车站路上的火车站、汽车站相继搬迁,客运站早已停航转业,如今,老火车站地块已经列入今年的棚改范围,
拆迁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相信,随着嘉善县棚改、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车站路居民的人居环境将变得更加舒适!车站路也将有机会重新拥有昔日的繁华!
举报/反馈

浙江日报

1847万获赞 104万粉丝
最具权威的浙江第一新闻服务平台
浙江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