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君:杜一无二 文字编纂:李啸天
曾经凭借《飞越疯人院》(1975)和《莫扎特传》(1984)两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于当地时间周五病逝,享年86岁。
有关米洛斯·福尔曼,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他的《飞越疯人院》及《莫扎特》,但是越了解他,就越觉得他是不可多得的大师。在豆瓣上,他执导的任何一部作品打分都在7.5分以上,这意味着全部是值得推荐的佳作。而且,他所有的作品,全部入围了国际级电影节,还多有斩获。这样一位导演,值得关注,并值得悼念!
福尔曼可谓上世纪60年代“捷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他拍摄的电影共获得过33项奥斯卡提名,有13座小金人入账。身为捷克人,在冷战时期,捷克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福尔曼因为拍摄的题材过于敏感,作品成为禁片,他也被迫叛国,叛逃到了美国,结果导演生涯更上一层楼,迅速就创作出了名垂青史的《飞越疯人院》。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WHJFzE8DwQXR35qPVZiUg 密码: sef2
原名杨·托马斯·福尔曼的他,1932年2月18日生于捷克中部小城恰斯拉夫,父亲是教师,母亲在当地经营民宿,在他上面还有个比他大12岁的哥哥,原本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不料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以参与地下抵抗运动为名,将他父母双双投入大牢。最终,福尔曼的双亲相继死在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和奥斯威辛集中营里。年仅8岁,他已沦为孤儿,只能靠着各路亲戚甚至是陌生人的救济过活,尝尽了颠沛流离的滋味,而这种孑然一身的局外人处境,后来成为他整个人生的注脚,也反复出现在了他所执导的影片之中。
二战结束后,福尔曼先是就读于乔治国王寄宿制中学,之后幸运地走入大学校园,入读了刚成立不久的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专攻编剧。这所知名的电影学府,培养了整整一代捷克导演,后来在世界影坛引起轰动的“捷克新浪潮”中的绝大多数导演,包括薇拉·希蒂洛娃、伊利·闵采尔、亚罗米·伊雷什等人都毕业于此。不过,那时候的他,相比电影,似乎对戏剧更感兴趣。而且,当时的捷克电影工业早已今非昔比,每年出产的新片数目以个位数计,新人难有发挥空间,福尔曼在1955年毕业后,也只是执导了几部纪录短片。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世博会。那是二战之后在欧洲大陆上第一次举办大型世界博览会,捷克也热情投入其中。知名舞台剧导演阿尔弗雷德·拉多克(Alfred Radok)在“捷克馆”里上演了他名为“魔灯”(Laterna magica)的多媒体剧场秀,吸引无数人潮。时年26岁的福尔曼,也作为他的助手,在布鲁塞尔度过整整半年的欢乐时光,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多年之后,他曾回忆起那段经历,说他那六个月里,每天只要有空,就往美国馆跑,听爵士乐,看美国电影。从此以后,他便成了美国流行文化的忠实拥趸,彻底爱上了那个国家。
世博会结束,“捷克馆”获选当年最佳展馆。但福尔曼的戏剧梦却未能实现,几经挫折,他最终还是决定以电影为职业。不过,精彩的“外面的世界”和剧场的经历催生了他的第一部长片——纪录片《才能竞技》(Konkurs)。“我永远不会忘记1950年代那些意识形态上的愤怒,那时候你甚至不能提‘摇滚乐’这个词……能够在银幕上看到正常的人,他们讲话或唱歌,就像他们平常讲话或唱歌的样子,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幅美景。”多年以后,在纪录片《捷克斯洛伐克60年代新浪潮电影二十五面体》中重新谈起那段经历,福尔曼仍难掩愤怒之情,正是出于对突破禁锢的渴望,他才自行购买器材,如同作坊里没有师傅领进门的小学徒一般,开始独自摸索进入第七艺术之门的道路。
捷克新浪潮发轫于1962年,显然是受到前几年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与启发,所继承的,也是法国新浪潮所秉持的颠覆与革新精神,强调“真实”与“现实主义”。福尔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金发女郎之恋》(1966)和《消防员舞会》(1968),两部电影里都出现了一场浓墨重彩的舞会,福尔曼也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当时捷克社会的群像,并通过种种喻指的意向,针砭时弊。这两部作品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关注,都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消防员舞会》还被戛纳提名金棕榈。
不过,早在1963年,福尔曼就完成首部剧情长片《黑彼得》(Black Peter)。该片在第17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上拿下最高荣誉。在捷克本土上映时,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甚至还为福尔曼揭开了他过去并不了解的身世之谜:原来,他母亲曾与捷克建筑设计师奥托·科恩(Otto Kohn)有过婚外情,后者才是福尔曼的生父。母亲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时候,自知大限将至,才将这事告诉一位狱友。后者看到《黑彼得》上映,辗转找到了福尔曼,终于让他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接下来的两部片,带给他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1965年,福尔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金发女郎之恋》(Loves of a Blonde)继续获得肯定,并代表捷克参加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逐(负于法国影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同时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还被送去了威尼斯电影节。虽然最终负于维斯康蒂的《北斗七星》,但也令欧洲影坛见识了所谓“捷克电影新浪潮”的魅力。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4fVHXRgguVwpPTYsTRnhhA 密码: 74ye
然而,两年后的喜剧片《消防员的舞会》(The Firemen's Ball)却让福尔曼品尝到了痛苦的滋味。尽管本片再次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最佳导演的提名,但该片因为对共产主义的赤裸讽刺,在其家乡捷克斯洛伐克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并遭到苏联禁映。还由于涉及外资(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结识的意大利著名制片人卡洛·庞蒂给这部电影投了一部分资金)的关系,捷克政府以“丑化工人阶级队伍”的名义,禁止该片上映(该片直至1980年代才在捷克正式解禁)。讽刺的是,按照福尔曼的说法,卡洛·庞蒂看过样片后,也对剧情十分不满,声称要撤回投资。而且,这还成了福尔曼在捷克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wdOAHq60MnyWueKG1WYIw 密码: 9jkd
1968年,“布拉格之春”爆发。福尔曼恰好身在巴黎,并未卷入其中。不料,早已上了黑名单的他,最终还是被国营电影厂以非法滞留境外的罪名开除。彻底失望的福尔曼,只得孤身一人流亡美国,住进了纽约第23街上那栋艺术家云集的切尔西旅馆。
1971年,环球影业投资福尔曼执导了他到美国后的首部作品——《出走》(Taking Off)。该片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收获了评审团大奖(与《无语问苍天》并列),却在美国国内遭遇票房惨败,让投身资本主义世界没几年的福尔曼深感意外。据他在自传中回忆,一部《出走》拍完,和环球影业一结帐,他不光片酬一分钱都拿不到,反而还倒欠对方500美元。那一阵子,精神几近崩溃的福尔曼一连三个月没迈出过切尔西旅馆一步。资本主义世界的电影观众就这么为原本从来不用担心票房的他,好好上了一课。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7Esk_IUw1uDbDqxMY6teKw 密码: aihu
影片以主人公一家及其美国不少家庭中发生的青少年吸毒问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对于这个美国社会现实严肃的社会问题,导演米洛斯·福尔曼通过影片显示了其立场:反对施用暴力,而是用因势诱导的方法陈述其利害关系。为了使片子不至于太过严肃,同时也为了观众便于接受,影片穿插进若干插浑打科的场面,增加了喜剧色彩,使观众在爆笑后陷入沉思。鉴于影片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一定的艺术特色,在1971年的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本片获得了评委会大奖。
不过,曲高和寡的《出走》在走入大学校园时,倒是吸引到不少年轻观众的青睐,其中就包括当时正在加州大学念戏剧的“星二代”迈克尔·道格拉斯。他一直想把老爸柯克·道格拉斯1963年时演过的舞台剧《飞越疯人院》搬上大银幕。看过《出走》和《消防员的舞会》之后,他相信福尔曼正是理想的导演人选。
不过,影片的拍摄并不顺利,在经历了预算超值(从200万美元飙升到440万美元)、拍摄超期、合作不快(杰克·尼科尔森与福尔曼一度水火不容)等不利因素之后,《飞越疯人院》终于在1975年11月上映,并立即获得影评人与观众的欢迎。翌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它成为继1934年的《一夜风流》后,首部横扫“五大”(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女主角)小金人的作品,而导演福尔曼也在那一年正式成为美利坚公民。透过本片,福尔曼以惊人的天赋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出对现代社会的隐喻,这使得日后所有想以镜头语言影射社会意识形态,并进行反体制化嘲讽的导演们,都无法绕过米洛斯·福尔曼和《飞越疯人院》。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q-izQA_mgyX3wAw5CvFXA 密码: 5ied
在此之后,他执导的反战歌舞片《毛发》(Hair)(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SNwzNgOjLc4B78qgoS7wQ 密码: 87f8)和关于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状况的《拉格泰姆舞曲》(又译《爵士年代》(Ragtime)),也都获得好评。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作品所关注的都是道地的美国文化,米洛斯·福尔曼似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融入与转型。尤其是后者,这是一部纯粹的好莱坞影片,根据E.L.道克托罗的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以纽约市的四个中产白人家庭在本世纪之初的大时代转变中发生的故事,反映美国历史上那个多采多姿的爵士年代。剧情主线改编自新闻事件,描述疯狂的百万富翁哈瑞索在他那风尘女郎出身的妻子伊芙琳的怂恿下杀死著名建筑师史丹福韦特的丑闻案。影片反映了当时动荡而又生气勃勃的社会情景,情节曲折复杂而又感人至深,人物形象和主题配合得十分紧密,并探讨了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促使公众对这些问题进行深思和论争,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此片被影评家评为1981年值得引起重视的影片。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_HOT8qG688JiGqieKyFFg 密码: p44c
1979年,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创作的舞台剧《莫扎特传》在伦敦首演,福尔曼受友人邀请,也在观众之列。原本对该剧并不抱多大兴趣的他,看过之后立即喜欢上了这部作品,第一时间找到谢弗,表达了希望能将剧作搬上银幕的愿望。
1983年1月,福尔曼率领剧组,回到了睽违多年的祖国捷克,完成了《莫扎特传》的拍摄。在1985年举行的第5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在当年的奥斯卡奖上获得11项提名,最终揽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在内的八项大奖,可谓所向披靡,成为当届的最大赢家。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nD8vUs8plCD6JOhxv8hzQ 密码: wi67
《莫扎特传》名义上是莫扎特的传记,事实上,却更像是莫扎特“一生的敌人”萨里埃利的内心独白。全片的视角以萨里埃利的切入,这个对莫扎特过于满溢的才华心生嫉恨的宫廷乐师,是世上最欣赏莫扎特的人,也是世上最痛恨莫扎特的人。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陷入某种宿命般的人生悲剧——身为天才的莫扎特天赋异禀,睡觉时都像是能谱写最美妙的乐章,但在生活里却是个放荡不端的孩子,有巨大的性格缺陷;而萨里埃利则始终只能活在莫扎特的天才光环之下,怀着纠葛的心情毁掉了自己唯一的对手,却也因此而终生被黑暗的阴影裹挟。《莫扎特传》的主旨,是人——哪怕身为天才——的悲剧。最终,饰演萨里埃利的F·莫里·亚伯拉罕与饰演莫扎特的汤姆·休斯克双双入围奥斯影帝,最终胜出者也是F·莫里·亚伯拉罕。《电影批评家》评论本片“《莫扎特传》是一部罕见的电影,它近乎完美的剧本,优美的音乐,高雅的影像,非凡的演出,炫目的导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
1989年,福尔曼执导的《最毒妇人心》(Valmont)因为与同题材作品《危险关系》撞车的缘故,反响平平。本片内容与《危险关系》讲述的是同样的故事,只因推出公映较晚,风头都被《危》片抢去。其实本片导演米洛斯·福曼功力不俗,科林·弗思、安妮特·本宁和梅格·蒂莉的三角情欲关系也演出称职,加上实景拍摄的宏伟宫殿气派,使这部英、法合作拍摄的古装宫廷片仍具相当高的观赏价值。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694M2VMQLI6NFkQD0jEiPw 密码: i1ym
不过,鉴于福尔曼对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强烈兴趣,又促使他接连执导了两部传记片——以色情杂志《好色客》创始人拉里·弗林为主角的《性书大亨》(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以及以英年早逝的谐星安迪·考夫曼为主角的《月亮上的男人》(Man on the Moon)。后者为福尔曼赢得了2000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性书大亨》同样获97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伍迪·哈里森,这也是他的首个)两项提名,并在当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勇夺金熊奖。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oltGOXCQU2_7O5wXTQMKQ 密码: junq
在福尔曼的作品谱系里,《性书大亨》是一部容易被低估甚至忽视的杰作。这部电影借一位极端的主人公——色情杂志《皮条客》的创始人拉里·弗林,极其严肃地探讨了自由在一个社会的底线。就普通意义上而言,《皮条客》显然是“不道德的”,当众传播色情图片和内容,明显有违当时的道德底线。因此,弗林和他的《皮条客》遭到了一众道德保守主义者的强烈抵制,并被后者告上法庭,理由却不是“腐化社会”,而是“组织犯罪”。弗林因此被判入狱,甚至被极端的教徒枪击导致下半身残废,但是他仍然试图在法庭上挽回自己的名誉和尊严。在电影中,伍迪·哈里森饰演的弗林有一句十分激进的对白:“如果宪法能保证我这样的‘人渣’的自由,那么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弗林的话虽然激进,但是却一语切中了自由的要义——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自我表达和选择的权利,自由才可能真正存在。此案成为了美国司法史上的一个经典判例,不光彩的色情大亨,却成了言论自由的忠诚卫士。这部电影在今时今日回味,更令人觉得可贵。
至于《月亮上的男人》,这是一部传记片,讲1984年死于癌症的喜剧明星安迪·考夫曼的故事。影片由金?凯瑞饰演美国历史上的传奇喜剧之王安迪·考夫曼,可谓是众望所归。同样是以喜剧表演起家,而后参与情景喜剧的演出,再晋升大荧幕,他和考夫曼的奋斗历程颇为相似,由他来诠释这个角色,是再合适不过了。考夫曼生于1949年,是美国1950年代到80年代最具创意、最标新立异而又像谜一样的艺人。现实生活众的这位荧幕之王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或是辛酸,或是欢颜……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8O3L_Zu009zm5U2g71J7gg 密码: hxgi
2006年,福尔曼完成了美国与西班牙的合拍片《戈雅之魂》(Goya's Ghosts),由瑞典男演员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娜塔莉·波特曼和哈维尔·巴登主演。该片是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与制片人索尔·扎恩兹(Saul Zaentz),继第一次拍摄《莫扎特》(1984)就赢得奥斯卡大奖之后,再次联手合作。这是一部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艺术之作,不但能让观众领略到伟大的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的魅力,而且还能重温画家所处动荡喧嚣的那个年代。这部电影看上去是一部传记片,其实它讲述的主题,依然是“自由”。故事背景发生于1792年的西班牙,法国大革命的烈火正在燃烧,而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极端的宗教裁判所却在变本加厉地动用自己的特权,践踏人们的自由。片中的大画家戈雅,更像是一位历史旁观者和见证人。他亲眼目睹了宗教裁判所的洛伦佐神父对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小女孩的“惩罚”与戕害,但他只能偷偷地施以援手,等待光明的到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WJCNGcUUzI6rEbA7eFt4A 密码: xsaw
该片同样还是福尔曼与《最毒妇人心》(1989)的编剧让-克劳德·卡瑞尔(Jean-Claude Carrière)的再次合作。紧张严密的剧本、强大的制作阵容和来自贾维尔·巴尔登完美无暇的表演,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戈雅之灵》将会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动人佳作。结果,却反响平平、票房惨淡。从东欧孤身来到美国闯荡的福尔曼的好莱坞生涯,就此画上句号。
除了执导之外,福尔曼极少作为演员出现在影片之中。但在文艺小生爱德华·诺顿执导的首部影片《男人爱美神》(《Keeping the Faith》)中,福尔曼饰演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神父,难得一见地秀了一把演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由本·斯蒂勒携手爱德华·诺顿联合主演的影片,难得一见留下了男神青春青涩的一面。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9EBfXAQWaVEKzbNsoXrcA 密码: sezh
个人生活方面,福尔曼一生共有过三段婚姻,前两任妻子亚娜·布赖霍娃(Jana Brejchová)和薇拉·克雷沙德洛娃(Vera Kresadlová)都是捷克女演员,后者还在1964年为他生下孪生子马蒂·福尔曼和彼得·福尔曼。1999年,福尔曼与比自己小34岁的私人助理玛蒂娜(同为捷克人)成婚,之后又生下两个儿子,分别命名为安德鲁与詹姆斯(来自《月亮上的男人》的主人公安迪·考夫曼以及男主角金·凯瑞)。四个儿子里,彼得与马蒂都子承父业,也吃了电影这碗饭。相比之下,前者名气更大。他曾主演过1994年的捷克最卖座国产片《光纤电人》(Akumulátor 1)。2009年时,他还与父亲重回祖国,联手执导了由舞台剧翻拍而来的电影的《不如疾行》(A Walk Worthwhile)。这也是福尔曼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对于一生难以摆脱“局外人”身份的他来说,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叶落归根吧。
全集来一个: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LPgCjRTWpBM2lNXBox9JQ 密码: 9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