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有些电影是必须要到影院观看的,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运用强大的视听语言、叙事技法,营造引人入胜的氛围的影片,比如《敦刻尔克》《银翼杀手2049》等;而另外一种,则是注定为大银幕而生的歌舞片,比如休·杰克曼主演的新作《马戏之王》。
作为好莱坞经典的类型片之一,歌舞片其实是相对比较难以驾驭的一种类型,不仅是因为要将歌曲、舞蹈做到精致雕琢,还要让歌舞参与到故事的叙述中,而不仅仅作为故事的陪衬仅供观赏,则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儿。
在歌舞片的早期,即便是像《音乐之声》《雨中曲》这样的经典佳作,歌舞的作用也仅仅是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情绪。后来的《红磨坊》与《芝加哥》,通过歌舞与叙事完美融合,成就了歌舞片历史上两部里程碑式的佳作。
不得不提的,还有去年大热的《爱乐之城》,歌舞不仅直接参与了叙事,同时还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本片成功收获了观众“自来水”的好口碑,更成为了奥斯卡舞台上的宠儿。
而“狼叔”的新作《马戏之王》从歌舞水准上来说,显然是更超越《爱乐之城》的。首先是其如虹般的视听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影片伊始便直接宣告This is the greatest show!
舞台奇景层层叠加,百老汇风格的多声部唱调依次加入汇成合唱,并将摇滚乐、流行乐融为一体,使歌曲充满了激情与能量。同时搭配流畅的剪辑、华美的灯光,整部影片开幕便气场全开、活力四射,真的是一场the greatest show!
其次便是歌舞与叙事的精妙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剧本出自奥斯卡金牌获奖编剧比尔·康顿之手,作为歌舞片经典标杆的《芝加哥》便是来自于他的创作,去年由艾玛·沃森主演的真人版迪士尼童话《美女与野兽》也是自他而来。
所以基本上《马戏之王》算是迪士尼给观众带来的另一个全新的童话故事(迪士尼与二十世纪福斯在去年的联姻可谓是强强联合),从剧本到视效都呈现出童话般的梦幻感。
但从观影体验来说,影片在叙事上其实并不算出彩,故事层面没有跌宕起伏的转折。但好在叙事足够完整流畅,精彩的歌舞对叙事也有着极好的加分效果。
在以往的歌舞片中,歌舞部分主要起着“咏叹调”作用,即用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即便是像奥斯卡宠儿《爱乐之城》也没有摆脱咏叹的路数。
而《马戏之王》的进步之处就在于,歌舞不再仅仅局限于咏叹抒情,而是更加妥帖地穿插在剧情中变成了“宣叙调”,让歌舞变成了叙事的一种手段,比如巴纳姆和妻子在月光下的楼顶起舞桥段,从相爱、结婚再到孕育新生命,整个叙述都是在歌舞“A Million Dreams”里完成的。
所以你看,歌舞参与叙事的方法不仅可以打破时空限定,也让叙事变得流畅自然。同时,歌舞的叙事也避免了与故事脱节的尴尬,让叙事的情绪感染力得到了放大。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有着不俗表现的影片,上映后却产生了评价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外网专业媒体评论的网站上,影评人似乎对于“狼叔”的新作并不买账,评分仅有48分。而究其原因,问题或许是出在了故事剧情上,因为电影将马戏之王巴纳姆的生平做了一次“精修”。
在美国历史上,真实的“马戏之王”并不像电影所展现的那样美好:巴纳姆家族是康乃狄克州早期的英国移民,虽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但也算是小有资产。
巴纳姆脑袋里有些自鸣得意的小聪明,他经营过杂货铺,创办过报纸,甚至一度因为撰写诽谤文章入狱,但这一切都没能让他停止折腾。电影给巴纳姆的“折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给自己孩子更好的生活,成为上流社会的人。
但现实中巴纳姆的折腾却完完全全源于骨子里的不安分。而且在美国,众人皆知的一个事实就是,这种“怪人秀”马戏团里的剥削和歧视都相当残酷。
据说,在巴纳姆的马戏团里曾有位70岁的老年黑人女性,巴纳姆将其打造成乔治·华盛顿的女仆,声称她有161岁的高龄,是生命的奇迹。这位女性的结局就挺悲惨。
或许正是因着真实的巴纳姆这不忍直视的“黑料”,因而在政治正确的好莱坞,正义的媒体人并不能对“狼叔”的善意买账,尤其是把他描写成一个平等看待边缘人士的追梦者。或许在媒体人看来,《马戏之王》应当像《公民凯恩》那样真实还原人物的历史过往。
但是他们忽略了,迪士尼从来都是一个“童话梦工厂”,童话的美好才是影片故事的所在。
与之形成反差的,恰恰是来自IMDB上观众的评价。作为普通观众,他们似乎并没有像专业影评人那样“深思熟虑”,后续票房的逆天走势和IMDB上8.0的评分,足以说明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喜爱。
让影迷们欢欣雀跃的似乎不仅仅是超强的卡司阵容,更关键的所在,是在于观众并没有把这部影片当作巴纳姆的传记片或是回忆录,毕竟是“最伟大的马戏演员”而不是“巴纳姆回忆录”或“巴纳姆的一生”。作为观众,他们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对梦想的一场歌颂。
是的,这的的确确是一个讲述美国梦的故事,而巴纳姆便是这个美国梦的典型:一穷二白的童年,在繁华都市努力打拼,凭自己的努力和闯劲,甚至坑蒙拐骗的街头智慧,成为能见女王、接触上流社会的风云人物。
将过去和未来进行跨界混搭,让巴纳姆的故事超脱于那个时代而发生在当今的普遍世界中。或许,这就是导演所希望传达给我们的,显然他做到了。谁又能说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又能比那个时代好到哪里去呢?
当然,我们通过这样一部歌舞片能看到的远不止这些,你还能看到那些在别人眼中被视为“怪物”、被边缘化的人重新正视自我、掌握自己的命运(阳光自信的人才会神采奕奕)。
你能看到菲利普和安打破禁忌的跨种族爱恋(种族平权问题依然是美国重要的问题之一);你也能够看到在杰克曼饰演的主角身上,对工作、家庭、阶级共存等社会问题的讨论。
历史终归是历史,历史的真实并不能成为衡量电影艺术水准高低的唯一标准。就像巴纳姆说的那样:“The noblest art is that of making othershappy”,高尚的艺术离不开欢乐。
作为广告片导演的处女作,《马戏之王》是值得被认可和称赞的。作为观众,我们看得开心,得到欢乐,这就足够。
观众的笑声并不是假的,如果一个剧评家在剧院里都找不到快乐,那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