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泼水成冰”玩法火热了整个网络,各地有条件的小伙伴,都玩出了新花样,南方小伙伴只有羡慕的份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泼水成冰的物理原理吧!
1、有实验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在零下36℃的黑龙江,把一杯10℃的水泼向天空,水在半空没有结冰,也没有经验的视觉效果。
2、然后实验者把37℃的水,泼向空中,此时出现一些水汽,但是没那种惊艳的“泼水成冰”效果。
3、最后实验者,使用90℃的热水泼向空中,奇迹出现了,热水划成弧线,形成完美的“泼水成冰”效果。
实验人员检查落到地面,发现“泼水成冰”效果落到地面的,其实是水,并不是冰,但是由于地面温度低,这些落到地面的水很快结成了冰。
所以:大家看到的大多数“泼水成冰”效果,实际上并不是热水瞬间结冰,图片中白茫茫的一片,是水雾的效果,和我们冬天哈气产生的白雾是一样的。
可是为什么要用热水,用冷水就没这样的效果呢?
网上有很多解释,都片面地谈到“热水更容易结冰”的说法,甚至还搬出“姆佩巴效应”,其实是误解,“姆佩巴效应”说的是——“在同等容器、同等质量、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注意是“略高”,和这里的“泼水成冰”一点关系没有!
真正的原理是:
解释一:热水蒸发快且更容易形成细小的液滴,蒸发出去的热水遇冷,也更容易变成水雾,所以热水的“泼水成冰”效果更明显。
解释二:真正想要“泼水成冰”,更准确叫做“过水成冰”的话,按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云雾物理专家张纪淮,在一篇文章中的解释比较有说服力:
说在环境温度达-40℃以下,是过冷水滴瞬间成冰的临界温度,高于-30℃时,就很难实现瞬间成冰了。其中说的水滴直径要在几微米到200微米间,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平时见的毛毛雨大小。
然后水滴瞬间结冰的基础条件是气温在-40℃以下。
在这一条件下实现水滴成冰,水要发生两个物理变化,首先水滴在低温条件下冻结后体积变大,同时释放潜热;然后水滴释放潜热是由外向内的,水滴外层先结冰,逐渐向内冻结。所以气温越低,水滴结冰速度越快;水滴越小,冻结越快。
当气温低于-40℃时,还不足以实现“过水成冰”,泼出去的无数个水滴外层能迅速结冰,但内部仍是水,水滴完全冻结需要一定时间,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冷空气翻过雪山携带大量冰核,有可能会出现泼水成冰。
要达到真正的“泼水成冰”太难,但是那种假的“泼水成冰”效果,已经非常惊艳啦!
有条件的读者朋友,可以去室外试一试!不过要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要是泼水方式不对,很容易烫伤自己的,小朋友们一定要在家长监视下,才能玩这个游戏呢!
泼水成冰效果条件:环境温度至少零下30℃,越低效果越好;水温高于90℃(注意安全)。
好啦!这个知识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欢迎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举报/反馈

艾伯史密斯

24.7万获赞 3.6万粉丝
探索讨论科学问题,坚持客观严谨态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