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活?
一位33岁的计算机工程师,因常年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中,导致整夜睡不着。于是,为睡觉她放弃年薪40万的工作。这样的事情要是放到过去,不免被世俗奉为“傻缺”。但对于一个生活节奏超凡,人生目标恍惚的现代社会,这好像又迎合着某种情绪。于是,有唏嘘的,有高潮的,但终究难以逃离生活对于人生的驱赶。
说到底,“生与谋生”的博弈历来是每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年薪四十万很诱惑,睡不好觉很痛苦,到底该怎么选?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对于睡眠不足的问题,似乎是现代社会不言自明的共识。一个人,从上学开始就一直“缺觉”,现在的小学生晚上十一点后睡觉基本上很普遍,中学生更是熬到十二点后。很多人为考上一个好大学,高考前一年基本上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这种不太正常的睡眠节奏,只有上大学后才能有所调整。
有一段时间,社会舆论总是批评大学生的日子太闲散,认为睡眠太多容易垮掉。实际上,这些批评者真是不懂民间疾苦。他们多数是60后,70后,根本没有经历过睡眠不足的青春期。我一向认为,睡眠足跨不掉人,睡眠不足才会垮掉人。这世界没有爱睡觉的人,睡醒充足也就不再想睡。那些天天想睡,时时想睡的人。坦白讲,就是青春期“被缺的觉”太多。所以才会满脸暗疮,毫无神气。
只是,人生也就大学时代能“补补觉”,一旦开始进入社会工作,睡眠会更不足。老板的加班命令,考勤机的扣钱警报,项目的任务指标,都无时无刻的在消耗人们的“睡眠欲”。于是,一周七天,五天(或六天)上班,两天(或一天)休息。基本上休息就是睡眠,睡醒后“大白菜”,但经历一周的工作后,马上成为萎蔫的“臭白菜”。但这样的日子就是周而复始,因为想生活的更好,就只能在谋生的地狱里受尽煎熬。
只不过,这样的煎熬到底值不值?或许真是一个人生课题。杰出的幸福论教育家伊壁鸠鲁优美而准确无误地提出人天生的迫切需要。这类需要如果无法被满足,人就会感到痛苦。比如食物,衣服,性欲,睡眠。食物,衣服,性欲,相对而言在现代社会里没什么太大门槛,但睡眠不足却成为多数人的一个困境。这样的情况下,人到底该怎么选择,就变成一个哲学话题。
既然一切都是为生活服务,那么当一切让生活变的艰涩不堪,痛苦难耐,无法持续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就如“为睡觉放弃年薪40万”的女工程师,薪资的高度,对于常人而言已经算人生巅峰,可如果继续工作,身体就会被掏空,搞不好就可能整个人垮掉,到那时所谓的“人生巅峰”又有什么意义?
这种看似悖论的实证逻辑,实际上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比如,在二三线城市工作好,还是去“北上广”工作好;离父母近一些好,还是为梦想打拼重要;为爱情舍弃发展机会好,还是拥抱完美家庭好;这些看起来都需要选择的方向,都充满缠绕的环节,但最后都成为每一个人的“不得不”。
“不得不”承认梦想是遥远的;“不得不”承认终将远离父母;“不得不”承认感情是易碎的。人到底该怎么活着,似乎越来越没有定数,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只剩下残酷的选择和利己的博弈。所以,在看到“为睡觉放弃年薪40万”时,请不要叹惋什么,有时候人不过是在“生与谋生”的夹缝中求生而已。
惨淡和巅峰往往并不远,在那些放荡不羁的少年眼中,重要的只有当下,所谓的未来,婚姻,事业,统统都好像一文不值。这也就能理解,为何现在总有一些人觉得人生无意义,因为在满足基本人性需求的时候,或许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不要理我”。
当父辈们的思维还停留在菜市场,人才市场,婚宴礼俗,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时候。新时代的年轻人却早已明白要做自己,开心最重要,不为什么而活,反正活着就好,一切好像无处安放,但不得不被囹圄在这个凡人俗世。
于是,很多年轻人开始迷茫,与父母为敌,与这个世界为敌,因为“生与谋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书本里可没细说,总之就是要念书,哪怕将青春的觉都拼上,到头来也是稀里糊涂。
实际上,这很像歌德曾说过的一段话:“就象在你诞生到世界的那一天,太阳处于跟行星相对的位置上,你就要从此而且继续不断地,按照你据以起步的法则成长。你必须如此生存,无法摆脱,女巫们和预言者都曾这样讲;任何时间,任何权利都不能打破,这种生生发展的铸型。”
举报/反馈

姬鹏

42.9万获赞 3.4万粉丝
书生之见,看事件背后的逻辑。
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