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P2P网贷行业首部业务规范政策”的身份开始正式面向世人。
  
  以至于后来许多人都习惯于把2016年称为“网贷监管的元年”,并把8月24日这一天视作“网贷监管风暴”的真正开端。
  
  距彼时近一年过去,我们看到,那些仍在监管进程不断推进中的人和事,已然都发生了翻然的变化。他们有的离场,有的坚守,有的则抓住了新一波的市场机遇,反而变得愈发强大。
  
  而这一幅幅由824所带来的网贷众生相,似乎也在给我们展示变幻、落寞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之芽……
  
  1.市场脉搏
  
  824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象征?很多人在说起那个阶段时,仍会以“冲击”、“被迫调整”来作为最广泛的关键词。
  
  824的出现,通过了13条红线禁令的方式,将行业从资金存管信息披露、借出人限额、借款人分级等方面做了首次详细规定。而这一办法的颁布,也使得正式的监管大戏拉开了帷幕。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单单一个824文件其实只是起点,而随之迅速出台的各项细则和区域办法,才是一道又一道的“紧箍咒”。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单是2017年上半年,P2P网贷行业频繁的监管动作和政策规范,就使得整个行业的形势更加紧迫。从1月开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便开展网贷业务调研,通过关联公司、资金存管、信披等方面,介入全国网贷平台合规情况的调查。2月,银监会正式发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确认了银行直接存管模式,这使得P2P网贷平台与商业银行的资金存管合作迅速进入了“白热化”的争夺状态;4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风险专项整治工作。6月,银监会等三部委发文要求网贷平台暂停校园贷业务;同月,由央行等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显示,全国范围内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将持续到2018年6月。
  
  而在这些“每月必出”的各项办法和条例中,还不包括像北京、厦门、广东等地区金融办又分别下发的整改通知和网贷备案管理办法。虽然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新“紧箍咒”,会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做出相应调整,但从整体上来说,资产限额、银行存管、信息披露这样的大问题,依然是悬在P2P平台头上不可回避的“利剑”。
  
  但虽然受到了监管的各种“挤压”,不过“市场”却似乎并未抛弃他们。
  
  “从今天来看,最大的安慰或许就是仍存希望的市场需求量了。”许多平台负责人认为。
  
  各项合规整改的压力虽大,但令他们感到欣喜的是,单从统计数字看来,这个略显沧桑的市场,依然拥有着一批忠实的支持者。这在我们对比过去的报告中便可发现端倪。
  
  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P2P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达到了22075.06亿元,上半年累计成交量为8422.85亿元,约为2015年同期的2.7倍。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其贷款余额分别为2554.94亿元、1316.72亿元、1080.47亿元,累计贷款余额达到4952.13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79.7%。网贷行业投资人数、借款人数较2015年12月分别增长了13.51%和43.22%。
  
  而我们再对比2017年同期数据可发现,在经历了一年“饱受风霜”的监管后,这一数字也依然得到了“强势逆袭”。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了48245.2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历史累计成交量22075.06亿元,上升了118.55%。单是2017年上半年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就冲破13954.3亿元,全年有望达成3亿元的量级。
  
  从地域角度来看,成交量排名全国前三位的广东、上海、北京三地,6月的成交量分别为620.75亿元、586.49亿元、572.5亿元,同月有15个省市的网贷成交量出现上升。而在相比2016年同期,活跃人数和借款人数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虽然与824出台前的一年相比,“唱衰”和不看好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但在数字层面,跳动中的市场脉搏却并未停歇。这脉搏无疑是许多仍在坚守的从业者的希望和寄;但从某种程度讲,也不可否认是“痛并快乐着”的压力所在。
  
  2.瓶颈来袭
  
  虽然依存的市场尚有大量需求,但许多坚守在824后的P2P企业却仍然逃不脱“瓶颈”的限制。这种限制既来自于日益狭窄的生存空间,亦来自于“监管”这把人为的“大刀”。而这一瓶颈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现存平台数量的大幅减少。
  
  据网贷之家统计,整个2016年上半年,累计停业问题平台数量为515家;而由于受到824及后续文件的“冲击”,到了2017年6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2114家,相比5月底减少了34家。整个P2P网贷行业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达到了3795家。
  
  与“去旧快”相反的自然是“增新慢”的现象。数据显示,在2017年上半年共有105家平台上线,同比减少71.5%,并较去年下半年减少42.0%。而这些新上线的平台有70%分布在浙江、上海、北京和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
  
  数据反应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在824文件下发近一年后,虽然行业成交量节节上升,但“优胜劣汰”的场景仍然在持续上演。行业门槛的提高、转型难度的加大,依然在深深影响着中国大部分P2P平台的命运。“资产的瓶颈”成为了大多数平台最无法避免的核心问题。
  
  资产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烫手山芋”,或许正是因为它的颠覆性所在。一位广东地区的P2P平台负责人,就曾这样说道:“要得到合规的资产,不仅要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转型经费支持,还要保证在合规期截止前能够安全处理完手上的现有资产。而一旦在资产整改中,产生一些疏忽和差池,那么即便是平台在其他合规进程中已经达标,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剩余时间来重新调整平台运营的大方向了。”
  
  资产,在这些挣扎在824后的平台眼里,不仅是运营的基础,更是未来品牌竞争中的差异化关键和核心的获客竞争力。正是因为其背后意义的重大,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何自824以来,这些平台在找寻资产时所呈现的“百花齐放”的态势。
  
  “为了实现合规要求,许多平台试水各种小额分散的资产,实在是有困难的,也会想办法‘绕道而行之’。”某平台风控负责人这样说道。
  
  通过一份数据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在824后,P2P资产层面正在发生新的“蜕变”。
  
  “小额信贷、消费金融、车贷、农村金融成为了各大平台转型热点,这使得这些资产一度变得无比紧俏。”这位风控负责人说道。
  
  据零壹数据统计,单是2017年7月,P2P消费信贷规模便达到了343亿元左右,环比增长11.0%,占当月P2P网贷行业(2,523亿元)的13.6%,占比较上月提升0.5%。其中,P2P消费信贷前TOP20平台的规模合计为195.2亿元,占到了P2P消费信贷整体规模的56.9%。
  
  受人热捧的车贷资产亦是同样的一番盛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6月末,业内已至少有453家正常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以车贷为主要业务,占正常运营平台数量(1553家)的29.2%;P2P车贷历史累计交易规模达到3251亿元,其中仅2017年上半年便创下了1060亿元的纪录。2017年上半年P2P车贷贷款余额约为588亿元,同比增长107.4%,预计到年底将在800亿元左右。
  
  这些数据,都在证明着824以来,资产市场的集体转向成为了平台争夺的又一个“高地“。但高地并不是家家都能占领,正如战场永没有常胜将军一样。
  
  “正因为优质的资产争夺激烈,所以使得一些不够竞争力的小平台只能采取退而求其次的策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而正是这些所谓的小伎俩,使得这轮瓶颈大战,又产生了诸多不和谐的音符。例如校园贷、现金贷金交所这样的“绕道”产品。
  
  “校园贷最疯狂的时候,部分地区竟有80%的学生都有三家以上平台的借款记录。”一位风控人员曾透露。为了让平台拥有源源不断的资产来源,网贷平台的校园贷产品也甚至到了“盲批”的地步,许多所谓的风控人员几乎凭一个身份证号,便能闭着眼睛通过审核。这使得“多头借贷”、“以贷养贷”的情况急速蔓延。
  
  打着“payday loan”旗号的现金贷产品亦是如此。这些以城市蓝领为贷款主体的小额资产,大部分时候都在做着近似“高利贷”的业务。通过中间商牵线、忽视贷款人的薪酬基准,这使得坏账率坐上了直升飞机一般,快速推进。
  
  而虽然与这两个相比,金交所略显“温柔”,但也同样屏蔽了对风险的把控。专业人士认为,金交所产品的诞生,原本就是源自“逃避”P2P资产端限额的手段;同时,权益拆分、降低门槛、突破200人红线和合同嵌套等显著问题,也逃不脱“带来隐患”的嫌疑。
  
  虽然这些违规问题十分明显,但对于很多平台运营人来说,也似乎是有口难言:“我们也期望模仿业内大平台们的转型姿势,但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对于这些徘徊在Top80外的平台来说,像超大平台一样进行品牌升级、转型成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融入反欺诈模型以及对外合并控股等等,实则是最为理想的转型方式。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将会对P2P下一波整体发展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群体,仍然需采用最“稳扎稳打”的方式来获得最基本的生存。
  
  “我们依然在根据行业和平台自身情况做及时的调整。”一位中小平台运营负责人说道。在他眼里,只要期限未到,监管的政策和平台转型的步伐就不会停止。而对于这些挣扎在824后的大多数行业人来说,“快速有效的反应”成了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确保市场占有率的关键。
  
  3.借足东风
  
  在824文件下发后,“快速调整”不仅成为了平台人首要的使命,更成为了身边“小伙伴”们的生存常态。一双双犀利的眼睛,时时盯着即将发生的动向,以便于“保全”并获得适度发展的空间。“群雄崛起”的存管银行便是其中之一。
  
  把银行的动作比作“群雄”虽有些冒失,但在2017年初《存管指引》归清了存管风险后,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机构,显然也开始放下身段,积极投身到“对接事业”中去。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7月23日,已有广东华兴银行、江西银行、徽商银行和浙商银行等47家银行布局P2P网贷平台资金直接存管业务,共有585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含已完成资金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的平台),约占同期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27.67%,其中有325家正常运营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含上线存管系统但未发存管标的平台),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5.37%。
  
  达成这一战果的不仅是平台自身,银行方面的积极性,也促使这一数字节节攀升。有报告显示,自2017年2月《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正式发布以来,以城商行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为主的存管银行大军纷纷加入了P2P资金存管的竞争中。
  
  截止2017年7月底,华兴银行、江西银行、浙商银行以签订协议96家、81家、40家的数量“傲视群雄”。
  
  但在这些高扬的数字背后,我们也无法忽视银行存管背后缺失的“风险意识”。
  
  “在一些银行和平台眼里,对接银行存管成了一个任务,而不是用户安全体验的改善。”一位负责银行存管对接业务的员工表示。虽然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激进行为也为未来埋下了另一个诟病的焦点。
  
  某平台相关负责人曾透露,单单4月份一个月,就有多家银行过来问他们愿不愿意“换存管”。这些前来“撬墙角”的银行均以各自的优势为诱惑来进行拉拢,有的是技术优势;有的是合规账户模式;有的是服务,而更多的则是低价的费用。
  
  部分中小银行甚至破天荒地降低了网贷平台的注册资本金要求,如此前要求5000万元,现在只要2000万元就可以;有的银行则对平台的国资或上市公司背景要求也一并降低了。
  
  不过纵然是以这种降低用户体验的方式,平台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合作也并不表示就会一帆风顺。“有的地区已经开始了对于存管属地化的讨论,这意味着对于银行存管的合作细则或许会有更进一步的约束和划分。”业内人士表示。
  
  这样的趋向或许将带给银行存管业务更多的不定性和调整。不过事实上,在关于P2P平台的上市问题上,这样的改变其实早已显现。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17年1-6月,P2P网贷行业共发生融资事件仅14例,较2016年下半年(43例)减少29例;融资金额35.5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下半年(61.28亿)大幅减少42%。而在2017年1-6月的融资案例中,B轮及其以上的融资共6例,至少占88%左右的资金份额。
  
  “在2015年,许多风投机构还会亲自找上门进行接洽,不过自824以来,风投的集中度明显偏向了更大的平台。”某中小平台运营负责人表示。
  
  风投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行业整体的动荡不安,但在很多行业人眼里,越是这样特殊的时机,更会使资本加速催生“强者愈强”的平台,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如今“虹吸效应”生成的原因。
  
  据悉,截止2017年6月宜人贷信而富已成功登陆纽交所,拍拍贷亦于今年农历春节前后提交了上市申请,陆金所则因国内监管因素延期IPO计划。虽然由于国内监管态度不明、合规风险较高,这些网贷平台纷纷将上市目光瞄准了美国、香港等海外交易所,但这样“几家独大”的场面,在824之后显然成为了超大平台们“借足东风”的普遍现象。
  
  也许对于很多运营人来说,原本手到擒来的“东风”在824之后开始退缩,而一些新的“东风”又在这个时期内生成。但在这些围绕在行业周围“小伙伴”的身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时间对于这个行业的改变,也看到了行业人再一次在“制衡”能力上的考验。
  
  4.平价时代
  
  今天,我们习惯于将824作为切入点来讨论行业内许多现象级的事件,不过当我们反观网贷最重要的“利率”标准时,却发现824并不是一条标准线。在网贷的八年历程中,网贷下跌的趋向早已成为了共同的认识。
  
  在公开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9年及以前,P2P网贷平均利率维持在20%以上的高位;2015年末,这一指标被拦腰截断至10.78%;而到了2017年上半年,利率突破10大关,一路下降到了9.50%左右,这期间总计下跌利率已超越12个百分点。
  
  这个现象直接导致了一部分逐利投资人的流失,尤其是824后风险的显现,也使得投资人群体开始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不少以追逐高利为生的羊毛党表示,过去通过活动投资1万可返430元左右,再加上新手红包的100元,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67.2%。但这种动辄两位数的收益,在824以后便极不容易找见。
  
  有不少羊毛党前五年苦心经营的所有积蓄,在一页之间挥发殆尽。“有的人总共才投资了10家平台,但是光一个星期就了6家。”一位羊毛党投资人说:“甚至连不少羊头也连续踩雷。”
  
  如今,能赚万元以上的“专职羊毛党”已所剩不多,但另一群投资人却在这个“平价时代”逐渐成为中坚力量。
  
  据2017年最新报告显示,中青年、高学历、沿海地区居民等标签的人群,正在逐步通过移动端进行理财,而由于年龄、学历、收入等差异性,这些人群的投资金额、投资偏好也更趋向理智和个性化。
  
  截止2016年第四季度,我国移动金融APP的安装数量已达8.7亿台。这其中,26-35岁人群占比高达56%;高学历和沿海城市人群占比六成,逐渐成为移动理财的主力军。
  
  业内人士均认为,这些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复苏,正为庞大的投资客划分着清晰的阶梯分布。而由这些高知客群所带来的投资理财观念的变化,将很有可能为行业带来类似交互趣味化、产品场景化、理财社群化等全新的发展趋势特征,并最终成为行业完全“抛弃逐利性”的新一轮的强大驱动力。
  
  从“野蛮”到“理智”,从“疯狂”到“退烧”,表面看824是一条所谓的“38线”,但从深层来讲,824却仅仅是一个不足以代表所有的时间点。
  
  无论是那些经历了824这个特殊时期的平台、行业人,还是过去“逐利而上”的投资人,都在不断地改变和前进着。而纵然这些改变有时过于激进,有时过分胆怯,但至少对于整个网贷的编年史来说,都将意味着一轮新的体验、行动和成长。
  
  作者:七月的MiuMiu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独家作品,未经网贷之家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举报/反馈

网贷之家

5.5万获赞 4.6万粉丝
网贷之家是中国专业权威互金行业门户网站。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