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是言官最为活跃的一个时代,由于设立专门的谏官,明代的科道言官既有纠举弹劾之权,又有进言上谏之责,虽说他们只是七品的小官,但权力极重,拥有直接弹劾内阁大臣,甚至是进谏皇帝之权。在朱元璋时代,就有一个非常牛叉的言官——韩宜可。
在洪武年间,大明朝的官员可谓是战战兢兢,稍有不慎轻则下狱或是接受劳动改造,重则杀头灭族。可以说,历朝历代帝王,没有哪一个皇帝像朱元璋那么苛刻,而就是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韩宜可创下了一个个的奇迹,几次批鳞碎首却大难不死。
韩宜可是浙江山阴人,洪武初年因为书教的好,学问大,被授予监察御史,从此后他便开始了和朱元璋“对着干”的生涯,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弹劾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和中丞涂节。
有一天,朱元璋正和这三人促膝而谈,期间有说有笑,场面非常和谐,偏偏这时韩宜可出来大煞风景,当着朱元璋的面便大声指责胡惟庸结党营私,弄权误国。朱元璋盛怒之下,脸都被气绿了,这还不反了天了,敢在他面前如此放肆,于是令锦衣卫将其下狱,等候发落。因为此事韩宜可获得了“快口御史”的美名。
不过朱元璋也算是是非分明之君,冷静后想想韩宜可确实人才难得,更难能可贵的是,满朝文武只有她一人敢于当面指责胡惟庸,其胆气令他佩服,于是便下令释放了韩宜可,不过这个刺头放在京城中不好对付,于是便将他外放做了陕西按察司佥事。
韩宜可到了陕西后没多久,又发生了一件事,这让他名满天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朱元璋让陕西全省凡是受到了笞刑以上的犯人,全部发配到凤阳开荒种地,按察司便是主持这个工作的部门,只要韩宜可借着这个天大的好机会拍拍朱元璋的马屁,指不定就能调回京师呢。
可是这个韩宜可就是个杠头,认死理,案子到了他的手中,他拒不执行,而且还给朱元璋上了一个奏疏,说陕西一省官员为了迎合圣上,办案不分轻重,而且连累无辜,很多妇女小孩受到牵连,这些案件必须重新审核,杜绝冤假错案。
朱元璋收得这个奏疏后,心里那个气啊,在宫里大骂,但人家韩宜可说的有板有眼,也不便发作,后来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重新审查陕西的各项案情,结果还真是有不少冤假错案。
从此以后,韩宜可一发不可收拾,但凡遇到不平事绝不袖手旁观,久而久之,朝中那些大员、镇守边疆手握大权的将军,甚至分封外地的藩王个个小心谨慎,生怕被韩宜可抓住把柄。因为在这些朝廷重臣知道一个道理,大明言官们的字典里没有“怕”字,而韩宜可连字典都没有。因此韩宜可又得到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天下第一敢言。
在有明一代,敢言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敢言而获罪的更是大有人在,但韩宜可的一生却颇有传奇色彩,就连后来的海瑞也极为佩服。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须自身硬,朱元璋之所以认同韩宜可,其根源就在于他的洁身自好和坚持原则。
有一次朱元璋因功论赏要奖励韩宜可,将一名犯罪官员的妻女赏赐给他,但他却不领情,并说:“古代开明之世,处罚罪人,都不牵连妻儿;常言道,糟糠之妻不可弃,这些罪人妻女,我不能要……”朱元璋不胜感慨的说:“韩宜可能言君之过,已是难能可贵。而一般大臣受赏,无不欣然接受,今韩宜可不为女色赏赐所动,真乃清正肱股之臣!”
正是因为有了韩宜可这样的言官,加上他“不求今生富贵,但求身后留名”的儒家思想。因而后世的言官犯言直谏之风甚烈,尽管明代皇帝杀戮言官、惩治言官比历代都残酷,但主威愈震,则士气不衰,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大明的言官是杀不尽的。